(相關資料圖)
11月1日,中國吉林網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選育審定的耐鹽堿品種,在實際種植中,部分品種田間長勢表現良好。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包青春介紹:東稻4耐鹽堿水稻品種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一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吉林省水稻新品種高產競賽第一名,實測產量849.37公斤/畝,創吉林省水稻高產歷史最高紀錄;吉粳816耐鹽堿水稻品種曾榮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大面積生產中產量超700公斤/畝;長白9耐鹽堿水稻品種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直是新開鹽堿水田的首選品種,種植面積占鹽堿稻區70%以上;東稻122耐鹽堿水稻品種去年在大安市叉干鎮蘇打鹽堿典型稻區測產632kg/畝,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產10.6%,高產地塊產量達到721kg/畝;東生118耐鹽堿大豆品種今年在前郭縣查干花鎮225畝中重度鹽堿地測產為150.4公斤/畝,在長嶺種馬場4500畝覆沙改良的鹽堿地測產為211.08公斤/畝;白雜11耐鹽堿高粱品種每年推廣面積在5萬畝以上。
這些耐鹽堿品種都適合在我省西部等蘇打鹽堿地區推廣應用,能夠為我省開發利用鹽堿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