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五大類固體廢物為重點,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體系,集成創新科技治理體系,全力營造綠色市場體系,探索建立協同監管體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我省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舉措。《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任務,4個以上設區市建成國家“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到2030年,所有設區市均達到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要求。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主要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水平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險廢物環境與安全風險有效防控,“無廢城市”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四大體系基本形成,“無廢城市”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方案》要求,立足江蘇發展定位、產業結構特點、經濟技術基礎等,融合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五個方面研究制定省級“無廢城市”建設指標內容。各地結合城市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及各類專項規劃等,科學編制并印發具體實施方案,以指標體系為基礎量化目標清單,以目標落地為導向設定任務清單,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形成項目清單,以實施主體為抓手制定責任清單。要構建部門聯動體制機制,排查梳理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監管盲區,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建立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重點問題會商制度,搭建高效的合作管理平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調聯動機制。積極落實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廣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將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企業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規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吳 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