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廣東將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記者從廣東省科技廳網站上獲悉,《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已于近日發布,提出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支持建設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加快推進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開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提升“從0到1”的基礎研究能力。
推動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基礎科學研究高地
《意見稿》提出廣東圍繞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增強產業技術源頭供給為目標,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培育為支撐,加強頂層設計,優化項目布局,深入實施八大行動,著力完善原始創新生態,力爭在“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上打造“廣東模式”、跑出“廣東速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高地。
《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廣東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比重達到10%,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比重超過1/3,形成財政、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此外,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集群。全省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超140個,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超13個。
基礎研究平臺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實驗室體系、大科學裝置為核心,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等為支撐的基礎研究平臺體系,在量子科學等戰略領域建成2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
支持萬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基礎研究,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形成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區域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穩居全國前列,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超3項,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成果超3項,基礎研究對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圍繞13個重點領域核心科學問題展開研究
《意見稿》提出,到2030年,全省基礎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若干重要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R&D)經費比重達到13%左右,培養一批基礎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建成支撐有力、體系完整、氛圍濃厚、科學有效的基礎研究生態系統,重大原創性成果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在重點領域獲得若干“諾獎級”科學成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高地。
《意見稿》提出將圍繞量子科技、腦科學與類腦、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前沿基礎材料、新一代通信網絡、未來計算、先進制造、合成生物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綠色低碳能源、資源與環境、現代種業、數理與前沿交叉等13個重點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加快取得一批前瞻性、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