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許張超 通訊員 粵水軒
3月22日,第三十屆“世界水日”、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宣傳活動拉開帷幕。聯合國確定2022年“世界水日”主題是“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視隱藏的資源)。中國紀念2022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廣東嚴格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落實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去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三類5項考核目標。其中,全年全省用水總量為407億立方米,在控制目標值435億立方米之內,核減不合理取水量近4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幅都達到控制目標要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4,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6.2%,均符合考核目標。
節水優先:深圳等城市用水效率走在全國前列
廣東省地處南海之濱,降雨充沛、水網密布、河湖眾多,河道長度超過10萬公里,湖泊150多個。但受特殊地理位置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資源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并存。目前,廣東以全國6.6%的水資源量,保障全國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撐全國10.9%的經濟總量,建設節水型社會至關重要。
堅持“節水優先”,廣東以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為統領,全面推進“節水九條”,在保持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5年間下降了九成以上。深圳等城市用水效率走在全國前列。
據廣東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強化行業監管推動社會共治,我省嚴格實行取用水全鏈條管理。2021年共完成1216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14項規劃水資源論證,核減不合理取水量近4億立方米。全省共核查登記河道內和河道外取水口近3.2萬個,年度整改任務完成率超90%。全年查處涉水資源違法案件近200宗,罰款8000多萬元,立案查處了多宗超許可取水等問題。
量水而行:地下水取用水管理邁向新階段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經濟快速發展,各地用水需求逐步增加,地下水資源面臨著諸多問題。而地下水實際開采量超過可開采量,將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生態損害和地質災害等嚴重問題。如何擰緊超采閥門,保護地下水資源?
記者了解到,為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監管和綜合治理,廣東省編制完成《廣東省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技術報告》并通過水利部審查,實施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控制制度,超采區水位穩定上升。2021年底,《地下水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更是標志著地下水邁入依法嚴管的新階段。
另外,廣東省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已將國家下達的2030年用水總量指標分解下達到全部市縣,累計印發實施14條跨市、28條跨縣區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全省主要江河已基本實現應分盡分,并累計下達13條省級、46條市縣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管控目標,逐河實施監測評估及調度管控。
依水而居:新增生態岸線長度1169公里
2021年以來,水利部明確把“復蘇河湖生態環境”作為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六條路徑之一,制定《關于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廣東省貫徹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河湖長制、智慧水利為抓手多舉并措,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
記者了解到,2021年,已建成碧道的2900公里河段水質明顯改善,優于Ⅲ類水(含Ⅲ類)的河段長度增幅為13.4%;Ⅴ類和劣Ⅴ類水的河段降幅為48%,全面消除了碧道河段黑臭水體,實現碧水暢流;碧道建成后堤防全部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新增防洪(潮)排澇達標和提升防洪標準河長642公里,增幅為28%;河湖水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新增生態岸線長度1169公里(按河道單側計算),生態岸線所占比例由建設前的35.7%增加至建成后的55.6%;新建慢行道2178公里、串聯特色資源點1424個。
目前,萬里碧道建設,帶動水資源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提升,同步助力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廣州碧道獲世界景觀建筑大獎等3個國際獎項,深圳葵涌河流域碧道獲2021年美國IDA國際設計獎,肇慶封開賀江碧道畫廊入選國家體育總局2021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
關鍵詞: 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