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杭州蕭山“海綿城市”建設再添新名片 持續放大亞運綜合效應

            無論是亞運村還是機場公路綠廊工程,蕭山隨處可見亞運“海綿”的身影。走進杭州亞運村,你會發現媒體村區塊的路面上沒有一個窨井蓋。亞運村運行團隊工程主管耿蕾告訴記者,由于媒體村在賽后將轉為高端人才公寓使用,所以整體按照住宅小區的標準去打造。但和傳統小區相比,常見的雨水井或裸露在外的排水溝在這里卻難覓蹤跡。大部分地面都采用了彩色透水混凝土,大孔隙的結構使雨水可以快速下滲,做到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

            這彩色混凝土就像一塊“大海綿”,雨時能吸水,旱時能擠水,“鎖住”水分。“收集到的雨水,經過過濾、凈化、消毒之后,會運用到后期的綠化澆灌、地面沖洗。”

            據了解,杭州亞運村媒體村區塊“海綿”元素特別豐富,共打造了低勢綠地9300平方米、生態樹池約700平方米、旱溪約280平方米、綠色屋頂約430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約6500平方米、雨水調蓄池約800立方米等,它們共同構成媒體村整體的海綿生態網絡。

            而杭州“亞運三館”(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館、游泳館和綜合訓練館)同樣被譽為全省“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板,這里是綠色建筑二星級場館,預計今年4月底完成海綿提升改造。其中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30%。

            “對于城市排水的改造,以往多集中于擴大末端管網的排水能力,但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要從源頭入手,全流程減排,同時最大限度利用天上來水,不讓其白白流走。”蕭山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能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更重要的是,與美麗鄉村建設、小城鎮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大型項目引進與開發如亞運村建設等結合,全面落實海綿建設開發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拆大建、重復施工”。

            截至目前,蕭山在亞運場館和重點項目建設中充分推廣“海綿城市項目”,已累計完成105個此類重點建設項目。其中,亞運媒體村、亞運片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亞運三館建設項均已入選省建設廳編發的《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世紀城機場路兩側綠廊、環路等10余個項目入選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

            接下來,蕭山也將持續放大亞運綜合效應,以湘湖、錢江世紀城片區、蕭山科技城片區作為重點打造的海綿城市建設區域,進一步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并由點及面,逐漸帶動周邊區域的低影響開發建設,最終聯結成片,推進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建設。(蕭山微融圈 毛越 王濤 張文杰 記者 方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杭州蕭山 海綿城市 亞運綜合效應 海綿提升改造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