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楠 董柳 通訊員 粵檢宣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廣東是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的海洋大省,廣東檢察機關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作用,守護碧海藍天責無旁貸。
記者從廣東省人民檢察院獲悉,2020年4月以來,全省檢察機關立案辦理入海河流污染、海岸固體廢物污染、非法用海養殖、非法捕撈、非法開采海砂等涉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案件502件,提起公益訴訟81件,保護海洋面積近10萬畝,建立相關工作機制18項,推動海洋生態環境共建共護,促進人海和諧共生。
打造跨區域立體“護海”新格局
2020年以來,深圳、河源、惠州、汕尾、東莞市檢察院與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東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珠海、中山檢察機關建立前山河流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廣州市南沙區、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珠海橫琴新區檢察院簽訂《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協作工作意見》,打造跨區域立體“護海”新格局,進一步推動大灣區海洋生態環境“大保護”。
其中,2020年,廣州市南沙區檢察院辦理的陳某某等人非法捕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檢“守護海洋”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典型案例。同時,針對涉海洋案件場景的特殊性,南沙區檢察院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和快速檢測等技術破解取證難題,辦理的珠江入海口海洋功能區水域違規填土侵占河道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技術支持典型案例。
守護“海上絲綢之路”生態環境
湛江是三面臨海的“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為了更好地進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該市檢察機關全方位開展海洋保護公益訴訟工作。
同時,湛江市檢察院還與海南省海口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檢察院聯合建立環北部灣-瓊州海峽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公益司法協作機制,與廣東海洋大學聯合設立海洋檢察研究院,打通“12345”市政熱線線索來源,創新推行公益訴訟觀察員機制。各縣區檢察院圍繞全國最大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4A風景區金沙灣觀海長廊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區域,督促有關部門及時履職整治違法網魚、非法養殖、廢棄船舶污染、海漂垃圾等問題,幫助發現海洋環境治理中的工作盲區,促使排污企業完成超標排放整改和工藝技術升級,保護美麗海岸線和航運安全。
江門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有力打擊海洋資源破壞行為,提高違法成本。新會區檢察院成功辦理全省首宗非法開采海砂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破解這類案件“鑒定難、鑒定貴”問題,督促責任人員主動履行海洋生態環境損害修復和賠償責任838萬余元,并在全國發行的報刊上賠禮道歉。臺山市檢察院對林某某等八人在南海海域禁漁期有組織進行非法捕撈的行為,委托權威的司法鑒定中心對生態環境損害價值進行鑒定,并分別出具了科學的修復方案,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判令各被告增殖放流斑節對蝦54649.55萬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