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焦點熱門:記錄總結嶺南古琴藝術,《嶺南琴韻——區君虹古琴藝術》正式出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圖/通訊員 李文博


            (資料圖)

            修塌腰、平駝背、換岳山、固雁足、嵌蚌徽……這些都是修復古琴的專業術語。7月27日,由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區君虹撰寫的《嶺南琴韻——區君虹古琴藝術》一書正式出版。在新書發布會暨嶺南古琴品鑒會上,區君虹表示,出版這樣一本專著,是他身為傳承人的責任。

            《嶺南琴韻—區君虹古琴藝術》一書今發布

            30萬字記錄嶺南古琴藝術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在各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琴流派。其中嶺南派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不少有名的琴人,也留存下了極有價值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區君虹是中國古琴嶺南琴派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的入室弟子,是“古琴藝術(嶺南派)”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古琴修復、斫制能手”。

            《嶺南琴韻——區君虹古琴藝術》一書是區君虹近50年古琴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包含了彈奏、修復傳世古琴、斫制古琴等方面技藝。在書中,他還對8首嶺南派的代表性琴曲進行了詳細釋義。全書共包含三十多萬字的資料、兩百多幅舊照片。

            為什么要撰寫此書?區君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書的撰寫一是源于他的學生希望他將數十年來對古琴的制作技藝、修復、演奏技巧等用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其次他覺得這也是他身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不做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就沒有盡到傳承人的責任。”區君虹說,“我和古琴接觸的時間比較長,除了彈奏外,我還對古琴修復、斫制、打譜等全方面均有涉獵。我希望通過文字的形式,將其系統性的梳理,以理論的形式記錄下來。”

            記者翻閱此書發現,書中不僅記錄了區君虹學琴的過程,他還記錄了自己跟隨老師,修復傳世古琴的故事。他說,修復傳世古琴的機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上的。他有幸在跟隨老師期間,從老師豐富的藏琴中,修復了多把傳世古琴,這樣的技藝與機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他也要將其記錄下來。

            區君虹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推動業內人士和學術界對嶺南古琴藝術及傳承人進行研究和挖掘,為后人傳承嶺南古琴藝術之彈奏、修復、斫制技藝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幫助非遺項目找到更多傳承的支點,激發非遺生命力。

            區君虹在現場演繹琴曲《玉樹臨風》

            多形式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愿飛表示,當天發布的《嶺南琴韻——區君虹古琴藝術》一書,是越秀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形式。他說,在此書發布之前,越秀區先后出版了廣彩、通草畫、粵劇戲服等傳統文化的相關書籍。“通過挖掘、整理,我們希望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最核心、最全面的內容,用科學的方式去梳理。這對于文化傳承而言,可以讓其有依據。”何愿飛提到,以往口口相傳的形式,會讓一些信息在傳承的過程中流失。通過文字記錄,傳統文化將得以更好傳承。

            在何愿飛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傳承,還需要傳播。他說,當普通市民拿到這些書籍,他可以自己學習和了解,這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途徑。

            在當天的活動中,區君虹父子偕同數名弟子,向現場觀眾演繹了《玉樹臨風》《碧澗流泉》《鷗鷺忘機》等五首《古岡遺譜》琴曲,分享了他們的“琴心劍膽”的嶺南古琴藝術風格。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古琴藝術 人的責任 玉樹臨風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