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焦點播報:數字科技賦能蠟像館展示 讓蠟像“活”起來


            (資料圖)

            文/圖 賴書香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數字化時代,傳統蠟像館也在不斷的通過引入“新鮮元素”,使其展陳內容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正佳世界科學人物蠟像館(以下簡稱“正佳蠟像館”)于2022年7月27日在天河區正佳廣場盛大揭幕。據悉,這是一個世界首創以科學人物為主題的大型蠟像館,由正佳集團策劃,由科普專家孫維新教授匯整兩千年來推動世界文明、改善人類生活的關鍵發現與發明,挑選出52組重要的科學家,再由大象東方蠟像藝術創始人周雪蓉老師進行藝術創作,前后歷經一年半的制作過程,方完成了這個大型科學人物蠟像館。

            這些偉大人物包含了物理定律的發現者、天文現象的觀測者、醫藥療法的發明者以及汽車、飛機、火箭的創造者,還有生活中的空調、冰箱、微波爐以及方便面的發明者……人物包羅萬象,具體展現了兩千年來人類的科技發展史。

            鉆研“視覺DNA”提升蠟像逼真感

            “媽媽,這個外國人在監督工作嗎?”這有趣的一幕發生在蠟像館的一角,工人正在修整電路,“站”在旁邊的蠟像儼然成了“監工”,一位小學生向媽媽提出了“靈魂拷問”。這樣“以假亂真”的場景,蠟像館的工作人員已經見怪不怪了。正佳蠟像館的負責人表示,做蠟像不僅要形神兼備,還要“有血有肉”。在蠟像制作的過程中,團隊人員對科學人物獲得重大發現或發明的年齡、外貌、姿態皆進行了專業考證,結合了當時年代的服飾配件、桌椅道具,和實驗儀器,打造出完美仿真的科學家本人及其工作環境。

            想要創作出“以假亂真”的蠟像,工序十分煩瑣,要經過測量、雕塑、制模 、雕塑試裝、上色化妝、植發、補妝、成品檢查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周雪蓉老師制作的蠟像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物的神態和細節的把控。雜交水稻之父袁爺爺的蠟像更是讓很多人看了以后忍不住淚目,手拿麥穗的動作、臉上的毛孔和皺紋以及眼神里的光,讓無數網友感嘆,仿佛袁爺爺又回到了我們身邊。與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主打名人蠟像不同,周雪蓉老師制作的蠟像致力于打造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凸顯民族特色,傳承民族精神。如今周雪蓉蠟像館也已進駐多個國家,她通過蠟像藝術的探索與創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數字技術賦能蠟像館展示

            有別于其他蠟像館,正佳蠟像館針對每組蠟像制作了生動的動畫短片,用電子及互動的形式解說蠟像人物的生平故事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通過數字技術搭配蠟像展陳的形式,大大提升了觀眾對科技發展歷程的認知。

            筆者在現場采訪到一位與孩子一起參觀蠟像館的家長,她表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少年時期樹立什么樣的志向,以什么樣的人為榜樣,往往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就。希望和孩子來一起看看,名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如何面對挫折的;希望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些偉大的人生中尋找到啟示,能幫助他度過成長中的困難?!迸囵B年輕一代的科學夢想,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以假亂真 數字技術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