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GDP之城何時跑出千億市值巨無霸?
文/制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云 實習生 陳晶亮
6月底,隨著一聲開市鐘聲響起,國內床墊行業龍頭企業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慕思股份)在深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隨著慕思股份的上市,東莞迎來了今年上市的第五家A股公司。
【資料圖】
2021年,“世界工廠”東莞正式邁入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廣東第四座GDP突破萬億的城市。與此同時,東莞的上市軍團也在不斷擴展中,截至今年6月底,東莞已擁有50家A股上市公司,在廣東省內,這個數量僅次于廣州、深圳,領先于同為萬億GDP之城的佛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廣深乃至佛惠珠等城市相比,東莞還沒有出現市值超千億元的“巨無霸”上市公司,東莞上市公司下一步要實現“提質擴容”和“市值翻倍”,該從哪里發力?
多家“隱形冠軍”從這些街鎮誕生
東莞市是國內5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下轄4個街道、28個鎮。在東莞,每個鎮(街道)的經濟都非常強,一些鎮(街道)的經濟總量甚至超過了某些地級市的經濟總量。其中,民營企業貢獻了不少力量。在東莞50家A股公司中,民企就有39家,占比達到78%。
從地域分布來看,緊鄰深圳的長安鎮上市公司最多,達到7家;位于大朗、大嶺山、寮步三鎮之間的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擁有上市公司6家。此外,東城街道、常平鎮、厚街鎮等均孵化出了多家上市公司。
誕生于街鎮的莞企有何特色?實際上,“制造業立市”是東莞作為“世界工廠”的堅持,這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成色上,記者梳理發現,A股資本市場的東莞板塊共涉及33家制造業企業,廣泛分布于電子、機械設備、通信等行業。
隨著東莞從“世界工廠”向“先進制造業之都”邁進,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達到萬億級規模,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鞋帽4個千億規模產業集群形成,在產業集群下,東莞上市公司中涌現出一批“隱形冠軍”。
如其中,拓斯達是國內的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生益科技是國內最大的覆銅板生產企業、開普云是國內領先的政府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宇瞳光學的安防監控鏡頭的市場份額做到了全球第一、博力威是全國電動車鋰電池出貨量排名前三的廠商……
“莞企要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東莞市上市公司協會負責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強調,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復雜,招商引資難度加大,東莞在引導本土企業增資擴產的同時,更要加大引導扶持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大關鍵技術攻關。
從對上市“不感冒”到掀起“小高潮”
今年以來,莞企明顯加快上市進程,上半年,共有奕東電子、安達智能、賽微微電、銘科精技和慕思股份五家企業登陸A股。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東莞上市公司數量出現快速增長,去年就新增A股公司7家,數量位居廣東第3位,位列全國地級市第4位。截至目前,東莞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50家,總數位列全國地級市第5位,在廣東則僅次于廣深。
如今,莞企正在跑步入場,但其實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莞商對于登陸資本市場并不“感冒”。
東莞最早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可追溯到1994年。當年8月15日,東莞宏遠工業區股份有限公司(粵宏遠A,000573)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東莞第一家上市公司,這也是國內首批第一批上市鄉鎮企業。不過,隨后東莞企業上市的步伐卻相對停滯,在1999年-2008年近10年期間,無新增一家公司上市,直到2009年,眾生藥業上市,才打破了這一僵局。
究其原因,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莞商以“低調務實”出名,部分企業家害怕上市手續繁瑣,認為上市是一種束縛,要受證監部門、股東、股民等多重監督,在花錢、決策上面沒有自由感,寧愿選擇銀行借貸等方式間接融資,也不愿利用資本市場更便利、更低廉的直接融資方式。這幾年,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上市往往能為企業提供更為多元的資金支持,上市也成了眾多企業的重要目標。
特別是2017年以來,莞企上市掀起“小高潮”。記者梳理發現,2017年-2021年這5年間,東莞共新增33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僅2017年就有華立股份、拓斯達等8家企業上市。經歷了從“10年無一家公司上市”到“一年近十家”公司上市的變化,目前,東莞50家A股公司總市值達到近4000億元。
企業上市熱情被“點燃”的背后,離不開東莞經濟蓬勃發展基本盤的支持。自2017年以來,東莞地區生產總值連跨7000億、8000億、9000億三大臺階,并于2021年正式突破萬億元大關,為上市公司的孵化與生長也提供了沃土。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東莞企業對資本市場認識越來越深刻,企業上市意愿逐步增強。”東莞上市公司協會負責人表示,截至5月底,東莞存量上市后備企業達到252家,廣東省證監局輔導備案登記受理東莞市轄區內37家企業,更多企業有望加快進入資本市場。
何時能誕生一個千億巨無霸?
值得注意的是,從市值來看,東莞50家A股公司的市值都不算大,其中,排名第一的生益科技達到了363億元,50家公司中,僅有11家市值過百億。
橫向對比來看,廣東省內,廣州擁有6家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深圳有15家,同為GDP萬億城市的佛山,也擁有美的和海天味業等兩家千億市值公司,距離萬億GDP還有一步之遙的惠州,同樣擁有像TCL這樣的龍頭市值企業。經濟基礎雄厚的東莞,何以遲遲未能出現這樣的千億巨無霸?
對此,東莞上市公司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莞上市公司整體收入和市值體量并不算大,較同級別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一,東莞一些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沒有登陸資本市場,如一些本土消費電子龍頭企業;其二,東莞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產業鏈上,行業話語權較弱,產業附加值普遍不高,在資本市場上相對缺乏話題與關注。
“東莞產業急需引入新鮮血液,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特別是結合現有產業優勢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借助資本市場將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進而實現‘提質擴容’和‘市值翻倍’的宏觀愿景。”該負責人表示。
根據《東莞市推動企業上市發展三年行動鯤鵬計劃》,到2023年,東莞將力爭上市公司涵蓋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形成1家市值800億元以上、3家市值200億元以上、10家市值100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梯隊發展隊伍。
記者梳理發現,像oppo、vivo、步步高等大眾耳熟能詳的莞企,目前均沒有明確的上市計劃。這也意味著,東莞板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未來,隨著東莞深入挖掘、積極推動優質企業上市,并積極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企業開展并購,有望加快形成“上市龍頭企業+主導產業+上下游企業集群”的產業架構,進而不斷做優做強上市公司。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