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今日熱聞!三星堆之謎的深圳解法

            “理解三星堆——祭祀場景中的銅器、玉器與象牙、虎牙”展向公眾開放

            1986年,沉睡幾千年的三星堆,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震驚天下。2020年,三星堆新一輪考古挖掘工作引發全世界無盡的遐想;今年6月,新發掘的7號、8號坑文物一經公布,三星堆之謎又一次引起世界的驚嘆……三星堆考古發現讓許多人陷入迷思:形狀各異的三星堆文物,究竟要表達什么?它們是域外傳入嗎?

            “三星堆之謎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在文物本身。這個展覽想告訴人們,三星堆之謎的深圳解法。”站在展廳門外,南方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講席教授、策展人唐際根如此說道。上周,由深圳博物館、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場景中的銅器、玉器與象牙、虎牙”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開展當天的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迎來大批參觀者,從熱風微醺的清晨,到烈日炎炎的正午,博物館里的長龍一直從3樓排到了一樓門外,聞訊而來的市民都希望第一時間探尋“三星堆之謎的深圳解法”。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軒慧

            還原三千年前的祭祀場景

            “我們這個展覽叫理解三星堆,即按照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從考察祭祀的角度來解讀這些文物。”唐際根教授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現場看到,本次展覽以模擬重現的三星堆祭祀場景為核心,分為施祭者、建木通天、受祭者三個單元,共展出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文物15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4件(套)。

            第一單元“施祭者”中,青銅大立人立于高臺,身著龍紋衣,頭戴“天目冠”,表情莊重、雙手持物,當為主祭之人;青銅跪姿頂尊人像、青銅跪姿執璋人像、青銅獸冠人像、青銅跪坐人像等體量較小,同樣穿戴整齊,虔誠莊重,當為從祭之人。

            第二單元“建木通天”,以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二號青銅樹的復制品作為展示核心,表現古蜀國人透過神樹將心中之所念傳達給上天。人面鳥在受祭者與青銅樹之間飛翔,表現出受祭者與神樹之間的關聯,是“建木通天”的重要佐證。

            第三單元“受祭者”以縱目面具、鼓目面具等代表受祭者,其最大特點是高處懸掛或高處矗立,且不表現肢體動作。三個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現出3000余年前的蜀祭場景。

            鼓目面具

            以關鍵文物解讀三星堆

            作為國內研究商代考古的權威專家,唐際根曾主持殷墟考古25年,率隊發現并發掘洹北商城遺址。他的膚色偏黑,一看就是經常奮斗在田野考古的一線科研人員。這一次,唐際根教授以實物加科技的展覽手段,用實物文物和3D打印文物復原3000余年前古蜀國的祭祀場景。

            三星堆之謎的深圳解法,答案就在文物本身:銅器、玉器、象牙、虎牙、海貝等,皆是祭祀的遺存。縱目面具代表“受祭者”,青銅立人代表“施祭者”,高大的神樹,代表溝通人神的媒介。

            唐際根教授告訴記者,這個展覽所挑選的展品,都是在古蜀國祭祀場景里面的關鍵性文物。根據研究,三星堆的祭祀坑里,文物主要包含了“施祭者”和“受祭者”,以及兩者之間橋梁的神樹“建木”。這些都在此次展覽里一一展現。而象牙、虎牙、青銅尊、玉璋等,都是祭祀用的祭品。“所以我們文物的整體陳列方式,并不是簡單的擺放,而是精心設計。每個文物處在展廳里面的位置,就是他們在祭祀場景中的位置。”

            虎牙,就是其中一件關鍵文物。虎牙只有幾厘米長,俗語說“虎口拔牙”,古蜀國人竟能以虎牙為祭品。唐際根教授說:“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古蜀國的虎牙只有三顆,這次展覽就有一顆實物進行展出,實屬不易。”現場還展示了一根1米多長的象牙,也是難得的古蜀國祭品。

            虎牙

            領略南北通融、多元一體的中國文化

            蜀祭,是古蜀國自身的文化傳承,“從祭人”雙手托起的銅尊,卻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所以,在唐際根看來,3000余年前古蜀國的蜀祭場景,正是領略中國文化南北通融、多元一體的最好注解。

            展覽現場有一個青銅尊,這座不大的青銅尊,在3000余年前可屬于是一個高科技產品。唐際根教授說:“青銅尊做起來非常不容易,從材料到模板再到鑄造,在當時都是非常難的。而這種青銅尊的制作技術和工藝,只有中原的商王朝掌握了。商王朝在黃河流域,而古蜀國在長江上游。這就說明了古蜀國人學習中原的鑄造技術,效法中原做了這樣一個青銅尊,只是樣子稍微有點不一樣。”這些證明了3000多年前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已經有了交流融合。

            展覽導語里有一句話,為這次展覽的意義做了注解——“讓我們回到古蜀國,體驗3000余年前的蜀祭場景,領略中國文化的南北通融、多元一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黃河流域 中國文化 南方科技大學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