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世界新資訊:1300多歲的唐琴亮相!“大音希聲”展(第二期)在粵博開幕

            文/羊城晚報(bào)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鄧勃 通訊員 粵博宣


            (相關(guān)資料圖)

            圖/主辦方提供

            9月7日,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2022年度原創(chuàng)展覽《大音希聲——古琴藝術(shù)與文化展》(第二期)在粵博三樓展廳三開幕,將展至10月8日。此前5月17日-8月21日舉辦的第一期,展出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宋元明清古琴22張,以及粵博珍藏的書畫、文玩等藏品。

            觀眾欣賞“彩鳳鳴岐”七弦琴(攝影:黃宙輝 鄧勃)

            展覽第二期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浙江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已在粵博展覽現(xiàn)場亮相。此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為唐代斫琴名家雷威所制。“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dú)稱雄”,文人墨客、王親貴胄都以庋藏一張“雷公琴”為榮。“彩鳳鳴岐”歷經(jīng)千年,流傳有序,原為“定慎郡王舊藏”,后為民國古琴泰斗楊宗稷先生收藏,楊氏評其“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展覽(第二期)海報(bào)

            南宋末年,皇室南遷,大量琴器和琴師文人星散在嶺南,《古岡遺譜》在南粵大地傳播,“正始之音,由是而南”。本次展覽二期展出廣東四大名琴之一“天響”,還有粵博館藏明代“戛玉”琴、數(shù)量極少的寶裝銅琴等,多張極具分量的嶺南名琴匯聚一堂,帶領(lǐng)觀眾領(lǐng)略深厚的嶺南琴學(xué)文化魅力。

            策展人介紹“彩鳳鳴岐”七弦琴(攝影:黃宙輝 鄧勃)

            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第二期)不僅展出當(dāng)代著名斫琴師王鵬、茅毅、陳一民斫制古琴,還增設(shè)“斫琴展示空間”,邀請斫琴師來展廳作常態(tài)化的斫琴展示。此外,展覽期間還將舉行古琴斫制系列課程,讓觀眾能更近距離了解這項(xiàng)古老的技藝,體驗(yàn)富有生命力的古琴文化。

            【展品欣賞】

            一、“彩鳳鳴岐”琴(唐代 浙江省博物館藏)

            琴式:落霞式

            尺寸:通長124.8cm,肩寬18.8cm

            “彩鳳鳴岐”琴

            “周之興也,鸑鷟(彩鳳別稱)鳴于岐山。”——《國語》

            琴面朱紅色漆,背褐色漆下露出朱色漆。貝殼徽。長方形龍池鳳沼。琴面冰裂斷紋和小流水?dāng)嚯[約可見,琴背均冰裂斷紋和小流水?dāng)嗉y。龍池上方刻有“彩鳳鳴岐”琴名,兩側(cè)有楊宗稷行書鑒定題刻。腹內(nèi)刻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清九疑山人楊宗稷重修。 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為著名。雷威所斫之琴,音質(zhì)圓潤,余音清晰,被稱為“雷公琴”。“彩鳳鳴岐”琴正是雷威杰作,歷經(jīng)千年,流傳有序,原為“定慎郡王舊藏”,后為民國琴學(xué)大師楊宗稷收藏,楊氏評其“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二、盧惟良款八寶紋銅琴(明代 廣東省博物館藏)

            琴式:仲尼式

            尺寸:通長118cm,肩寬17.5cm

            盧惟良款八寶紋銅琴

            琴額飾兩個(gè)“卍”字紋、靈芝紋夾太極圖。琴側(cè)飾纏枝蓮紋。描銀十三徽,面板飾描金磬、笛、簫、金剛鈴、笙、琵琶、法螺、鼓、鈸、拍板,襯以描金銀蝶紋。琴腹飾鎏金八寶紋,首部嵌兩片圓形白玉,錯(cuò)銀篆書銘文“壬寅吳興盧惟良制”。吳興為今浙江湖州,盧惟良為晚明湖州制銅名匠。

            三、“天響”琴(明代 廣州博物館藏)

            琴式:響泉式

            尺寸:通長126.7cm,肩寬19cm

            “天響”琴

            琴為桐木面板,玉軫,水晶雁足。背面龍池上方篆書“天蠁”二字,下有“萬年永寶”印章。有銘曰“式如玉,式如金,怡我情,聲我心,是謂天蠁之琴。東樵銘。”下有“東樵”、“嶺南潘氏海山仙館寶藏”印文。

            “天蠁”琴是廣東四大名琴之一,相傳為唐代名琴匠雷氏所制,著名詩人韋應(yīng)物的舊物。據(jù)葉應(yīng)銓記載,該琴曾歸屬南明內(nèi)府,南明亡后,再流落民間。清嘉道年間廣州富商德畬重金購之于北京,潘氏敗落后,該琴又為蔡次葵(逵)所得,民國年間再歸于潘玨卿。1984年經(jīng)音樂專家鑒定,認(rèn)為是明代古琴。

            四、“滄海龍吟”琴(明代 廣東省博物館藏)

            琴式:連珠式

            尺寸:通長129cm,肩寬25cm

            “滄海龍吟”琴

            杉木胎,髹黑漆,象牙足。琴背頸部刻草書“滄海龍吟”、“白沙子”,陰刻“石齋”方形印。嵌黃楊木圓形龍池、鳳沼。龍池邊框上陰刻填金篆書“風(fēng)風(fēng)雨雨,爾聲何苦。風(fēng)風(fēng)雨雨,爾聲安伍。吁嗟,爾身安伍。爾九十九婿秋老銘,禺山馮康侯篆”。文后刻“馮”、“康侯”方形印。馮康侯(1901-1983),番禺人,曾任民國政府印鑄局技師,工篆刻及書畫,尤精篆書。

            免責(zé)聲明:本文不構(gòu)成任何商業(yè)建議,投資有風(fēng)險(xiǎn),選擇需謹(jǐn)慎!本站發(fā)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zhǔn)確性,內(nèi)容僅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滄海龍吟 風(fēng)風(fēng)雨雨 鳳毛麟角

            相關(guān)內(nèi)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