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記者豐西西
“北有五常,南有絲苗”。一粒小小絲苗米,養育代代廣東人。2021年,《廣東省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保障“十四五”規劃》正式出臺,將廣東絲苗米品牌培育寫入其中:創建國家級“廣東絲苗米”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廣東絲苗米”產業。
【資料圖】
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成員、廣東水稻育種知名專家、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二級研究員、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理事長林青山表示,近年來,廣東絲苗米種質創新與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不降低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大幅提升雜交稻品質;在不降低過去常規優質香稻品質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產量,從根本上解決了雜交稻產量高而品質相對較差、常規香稻品質好而產量不高不穩等難題。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訪了林青山研究員。
羊城晚報: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絲苗米產業發展情況如何?
林青山: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絲苗米產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品牌越來越響,現在是“全球水稻看中國,全球名米看絲苗”,這是很大的突破;第二是品種選育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現在選育的新的絲苗米品種,畝產比過去增產300斤至500斤。此外,絲苗米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取得很大的進步,品種和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對保證我們廣東稻米供給、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羊城晚報:絲苗米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背后是什么樣的人才力量支撐?我們應當如何培養人才推動絲苗米產業進一步發展?
林青山:絲苗米產業發展成效顯著,離不開強大的人才支撐。廣東的水稻育種科研,得到了多個方面的人才隊伍支撐,從而得以保障整個產業的順暢運行。
要實現絲苗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做好全產業鏈的人才培養,不單是高端的人才,加工、儲藏等整個產業鏈上的人才培養都需要。其次要加強年輕技術人員的培養。現在的人才培養,不會只看學歷,有的鄉土專家可能學歷不高,但有豐富的生產經驗。我們在全省進行鄉土專家評選、推介和宣傳,發揮他們的經驗優勢,使得我們人才結構越來越豐富。
近年來,廣東組建了“農技輕騎兵”,派出專家團隊,走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把技術送到田里、送到農民手里。比如說臺風來了,馬上有“農技輕騎兵”到田頭,指導復產工作,這對我們糧食安全和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羊城晚報:2018年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成立,發揮了什么作用?成效如何?
林青山:2018年,廣東啟動優質稻戰略,實施廣東絲苗米振興工程,成立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現有聯盟會員單位近200家,已認定廣東絲苗米品種16個,已建設38個省級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
絲苗米是廣東特有的優質稻品種和產品,我們成立廣東絲苗米產業聯盟,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打通,從品種到標準到產品宣傳,形成了全省共有的產業鏈。聯盟每年組織相關的專家調研、研討,保障絲苗米聯盟工作有序開展,不斷豐富和完善它的技術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