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粵北糧倉”喜獲豐收 韶關逾百萬畝晚稻進入收獲期-焦點速遞

            韶關始興晚稻已成熟,顆粒漸歸倉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賴金艷 鄧斌 李勝選 李思番

            寒露霜降時節,南方晚稻進入成熟收割期。在南嶺山脈南麓的韶關,農戶們趁著近期晴好的天氣收割晚稻,確保顆粒歸倉。廣袤的粵北大地上,處處呈現出豐收盛景。據統計,韶關全市晚稻種植面積103.9萬畝,秋收工作有序推進,韶關這座“粵北糧倉”喜獲豐收。


            (相關資料圖)

            始興

            試種機收再生稻 省種省工收益高

            粵北多山,四面環山的韶關市始興縣,縣城一帶分布著粵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片平原。在湞江、墨江、澄江等大小河流的滋養下,這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小平原,也成為物產豐饒的“米糧川”。

            日前,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發的“華南機收再生稻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實割驗收會在始興縣頓崗鎮七北村舉行。經田間考察,驗收專家組在26畝機收再生稻示范片中選取3塊田進行機械實割測產,實割總面積1.06畝,測得平均畝產404.66公斤。

            據介紹,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樁上存活的腋芽,經適當栽培管理,使休眠芽萌發成苗并抽穗結實,再收獲一季的稻作類型。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首席專家鐘旭華介紹,再生稻不再需犁耙田,不需播種、育秧和插秧,具有省種省工、生育期短、日產量高、生產成本低和經濟效益高等優點,“成本非常低,只需要適當施肥和保證灌溉用水,但它的效益卻相當可觀。”

            近年來,隨著水稻機械收割的日益普及,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研究得到重視。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針對華南地區氣候和水稻生產特點,探索適宜華南稻區的機收再生稻高產穩產栽培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鐘旭華介紹,現在再生稻的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收割機在收割“巨型稻”

            武江

            “巨型稻”下已成蔭 畝產量達750公斤

            韶關市武江區從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引進的水稻新品種——“巨型稻”于日前完成收割。據介紹,“巨型稻”根深葉茂,能較好吸收土壤養分,不僅抗病能力強,抗倒伏能力也更強,其生長周期與田螺、泥鰍等水產品生長周期同步,尤其適合稻田生態養殖、種養結合,極大地節約了人力與資金成本,能夠帶動更多農戶增產增收。

            今年,武江區在龍歸鎮鳳田村、南岸村等村試種了“巨型稻”五號、六號兩個品種。同時,當地在田間積極探索“巨型稻+田螺+魚”的生態種養模式,提高綜合效益。

            韶關正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邱輝旺表示,今年“巨型稻”畝產量為650公斤-750公斤。2023年的“巨型稻”種植工作將于明年3月中下旬開始進行。

            南雄

            強農惠農政策好 農民種糧意愿高

            在南雄市水口鎮,2.8萬畝水稻逐漸進入收獲季節。記者在當地農田里看到,一臺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串串飽滿的稻穗卷入收割機中。一會兒工夫,裝滿稻谷的收割機回到田埂邊,將稻谷轉移至運輸車上,省時省力又省心。

            這些天,水稻種植戶謝俊萬每天都要到自家農田里溜達幾趟。他今年種植晚稻60畝,畝產量在450公斤左右。由于種植的是優良品種,管理又比較到位,水稻長勢良好。看著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他高興地跟記者分享豐收的喜悅,“現在收割了30畝,預計今年可以收2萬多公斤干谷。”

            水口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沈文斌表示,近年來水口鎮全力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鼓勵村民自行復耕復種,全力保證農事供水,動員各類經營主體多種糧、種好糧,增加糧食種植面積,保證糧食豐產豐收,“現在有了專門的收割隊伍,大大提高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加上種糧政策好,大家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省農科院 喜獲豐收 高產穩產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