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臺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在陽江海上風電場順利安裝。梁文棟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洋網訊 汕頭南澳海域海風勁掠。萬頃碧波間,35臺風電機組整齊列陣,白色扇葉迎風轉動。這群“海上精靈”如同變魔術般,將陣陣海風轉化為清潔電能,點亮城市每個角落。這,僅是廣東海上風電多年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廣東沿海地區,這樣的海上風電項目遍地開花。在陽江,南鵬島和沙扒海域已有3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建成運營,650萬千瓦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正在建設中;在汕尾,中廣核汕尾甲子一海上風電場500MW項目風機已全部吊裝完成;在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項目有望年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目標;在潮州,當地正規劃2個海上風電場址,初步規劃總容量4330萬千瓦……海風徐徐,不僅“吹”來綠色能源,更“吹”出一個個千億級產業。前不久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9941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2.1%,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
乘“風”起勢,向海圖強。如今,廣東沿海城市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迅猛,產業鏈不斷完善,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全面啟動,陽江世界級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初具規模……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汕頭、陽江等地,感受到當地在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集聚發展建設熱潮。
上海電氣風電汕頭智能制造基地生產車間內。
實地探訪
11兆瓦風海上風電機組:
單臺機組可滿足20200個三口之家用電之需
驅車進入位于汕頭市濠江區的上海電氣風電汕頭智能制造基地(下稱“電氣風電汕頭基地”),一臺迎風佇立的巨型風機便映入眼簾,它就是上海電氣風電集團(下稱“電氣風電”)的“明星單品”——國內首臺完成吊裝的11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可別小看這個“大家伙”。“這是全國乃至亞洲完成吊裝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并于近日正式實現發電。”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1兆瓦產品經理孫建湖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11兆瓦機組發電量較上一代產品提升40%,單位千瓦造價降低20%。
“它的風輪掃風面積相當于5個足球場大小。”孫建湖介紹說,這臺11兆瓦風電機組輪轂中心高度達120米,在設計風速下,每轉動一圈,可發電21.6度,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4040萬度清潔電能,能滿足20200個三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正常用電,可減少燃煤消耗0.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2萬噸。
也許在外人看來,風機無非是通過轉動葉片來發電,殊不知,這臺11兆瓦風機還蘊含不少“黑科技”。孫建湖介紹說,11兆瓦海上風機應用電氣風電最新一代LeapX控制系統,可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機器自主學習,根據實時風場狀況及時調整機組運行狀態,實現偏航誤差自校正、變槳控制系統自適應、尾流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智能化控制,堪稱擁有“最強大腦”。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自動捕捉風向和風力大小,隨時調整風機的朝向和葉片的角度,”孫建湖解釋道,“比如風力過大時,葉片方向自動調整為與風向平行,以減輕風機的負荷,這些都可以全智能調整,24小時都無需人工進行操作。”
而這臺11兆瓦風機,還承載著一項特別的使命——為廣東省內最大的智慧能源項目供電。據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有限公司生產部負責人魯軍介紹,電氣風電汕頭基地以“零碳綠色智能制造園區”的高標準推動項目建設,總投資約3億元打造“零碳工廠”,是廣東省內最大的智慧能源項目,也是電氣風電首個工業園區級的集風、光、儲、充、智一體的“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
如何實現“零碳工廠”?魯軍介紹說,園區生產運營范圍內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通過這臺11兆瓦智能風機、屋頂光伏發電,并由磷酸鐵鋰儲能,經園區綜合能源調度等能源替代措施,實現100%碳中和。“就連園區的公交班車也是純電動零碳車。”魯軍指著一輛從眼前駛過的公交班車說道,這將助推汕頭乃至全省、全國海上風電新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汕頭
打造產業集群汕頭這樣建“港”
據了解,汕頭市規劃裝機容量居全省首位,目前汕頭市正集中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在汕頭南澳海域,35臺風電機組整齊列陣,白色扇葉迎風轉動。這是汕頭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項目。去年底,該項目完成全容量投產任務,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當前,汕頭正集中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舉全市之力高起點、高水平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
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
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漸成規模
電氣風電落子汕頭,也帶動了汕頭乃至整個粵東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去年底,一臺臺風電機組整機組裝在電氣風電汕頭基地下線,被運往汕頭南澳海域,在海上完成組裝、吊裝,助力汕頭首個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建成投產。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中國大唐在南海海域新能源發展戰略重要部署,南澳項目位于汕頭市南澳縣南部海域的勒門列島附近,場址面積約18平方公里,裝機總容量245兆瓦,安裝35臺7.0兆瓦上海電氣SWT7.0—154風機,同時配套建設1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1座陸上開關站。
作為汕頭首個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的建成投產,對汕頭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加快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新格局具有里程碑意義。
依托海上風力豐富資源,近年來,大唐、華能、三峽、中海油、中國綠發、國電投等一批央企相繼落戶汕頭,而國電南瑞、青島武曉、江蘇華納、盤古潤滑等一大批海上風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紛紛循“風”而來,共同為汕頭海上風電資源開發注入強勁動力。如今放眼整個汕頭,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漸成規模。
汕頭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謀劃推動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開發。近期加快建設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打造集施工建設、運維和出口為一體的海上風電母港,建設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新產品新技術試驗示范應用基地、政策先行示范區,創建技術創新中心、檢驗認證中心、人才教育培訓中心,形成‘1+3+3’海上風電生態體系,建成國際風電創新港,引領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同步推進氫能儲能、智慧電氣裝備等產業發展,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
據汕頭市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汕頭以風能產業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46.68億元,增長15.8%。今年上半年,汕頭全市“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5%。其中,在大唐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項目、海上風電產業園等項目的帶動下,新能源投資增長77.7%,充分展示出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強勁的發展勢頭。
汕頭市海上風電開發和產業發展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粵東近海深水區場址拓展和我國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大功率機型研制應用,未來汕頭市海上風電實際可裝機容量有望擴容至6000萬千瓦以上,其發電量將是三峽水電站的3倍左右,可帶動投資1.34萬億元,年創造發電產值約1000億元。
陽江海上風力發電基地。梁文棟 攝
陽江
全生態鏈體系陽江這樣建“城”
自2017年底首批海上風電場開工以來,短短4年多,陽江海上風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今,在陽江南鵬島和沙扒海域,已有3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建成運營。與此同時,650萬千瓦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正在建設。建成風電場中包括全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和全國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陽江已成為全國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和先進風電技術創新應用的前沿陣地。目前,陽江正推動新增1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到2026年全市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
去年10月21日,《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規劃》順利通過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復明為組長的專家組評審。根據規劃,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將加快構建風電全產業鏈生態、統籌產業與城市空間優化聯動和產城深度融合,打造成“立足廣東、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國際一流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基地,推動陽江風電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水平。
依托產業先發優勢,陽江啟動了全國首個國際風電城建設。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堅持“產城融合”,強化產業鏈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研發,打造國際一流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基地,為陽江海上風電規模開發、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撐。
27家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落戶
陽江目前已建成3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陸續動工建設650萬千瓦風電建設項目,預計到2026年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在裝備制造方面,陽江高新區吸引了27家風電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落戶,已形成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風電產業制造基地;在運營管理方面,陽江高新區形成“一港四中心”全產業鏈生態體系,集風電母港、研發、認證、大數據、運維一體。
在裝備制造方面,陽江以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骨干企業為龍頭,以大規模海上風電資源開發為牽引,帶動陽江海上風電研發水平提高和裝備制造及服務業發展,加快構建集海上風電機組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營維護于一體的風電全產業鏈。推動“一港四中心”建設,依托陽江港建設聚合設備出運、倉儲物流、出口貿易、總裝安裝、運營維護、設備退役等功能的風電運維母港和風電設備儲運基地,建設完善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風電創新中心、大數據中心、運維中心。
目前,全球首家多學科融合的海上風電學院已在陽江掛牌成立,并建有海洋水產領域類26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陽江將培育壯大世界一流裝備制造企業。支持大型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技術主導力的企業,帶動關鍵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
專家觀點
創新是海上風電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4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出臺的《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建設珠三角海上風電研發服務基地、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以及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等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其中,珠三角海上風電研發服務基地建設將以廣州、深圳、中山為核心,打造海上風電科技創新研發基地。
那么,廣東應如何利用海洋資源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汕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空氣動力學會風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陳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創新發展是海上風電高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他看來,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取得了裝機容量和裝備制造全球領先的巨大成就,但存在自主創新能力相對欠缺等問題。可喜的是,廣東省科技主管部門已經著手設立針對海上風電的基礎研究基金和科技計劃重點項目,面向產業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圍繞科學問題實施技術攻關。
“為凝聚創新資源,海上風電技術相關的創新能力建設刻不容緩,”陳嚴說,“雖然我們已建有綠色能源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但海上風電相關的創新能力在國內還不具備領先優勢,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在人才和研究條件建設上持續大力度投入,加快打造支撐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
陳嚴認為,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對我省布局創新高地建設意義重大,粵東地區不僅是我省海上風電規劃規模最大的區域,還有汕頭大學等以開展風能技術研究為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具備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的基礎條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黃文生 通訊員郭燁、鄭進傳、蔡桐(署名除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