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主治醫師楊成林:守護管控區癌癥患者 送醫送藥比外賣員熟路-天天頭條

            “請說出你的抗疫故事”即日起陸續推出。

            南方都市報面向全網征集抗疫故事,我們期待跟疫情相關的您,提供文字、視頻、圖片均可,南都隨時傾聽,為您執筆記錄。

            郵箱:qpaaqp@126.com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電話:17788353927(王記者)

            第8期

            主人公: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成林

            時間:10月24日至今

            楊成林是管控區域里送醫送藥團隊的一員,他所在的駐點醫療團隊平均每天為區域內的各類病人開出200多張處方。從一開始需志愿者帶路,到“比外賣員更熟路”,楊成林每天或騎著電動車,或步行,在人口結構復雜的城中村里,及時發現、隨訪癌癥病人。他希望能為癌癥病人創造一個彩色的世界。

            楊成林和駐點醫療團隊的同事們來回穿梭在巷子里為病人送藥。

            楊成林是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自10月24日進駐海珠區桂田管控區域流動醫療救助站以來,他所在的駐點醫療團隊平均每天為區域內的各類病人開出200多張處方。而作為在抗疫一線為數不多的腫瘤科醫師,癌癥患者是他最關心的群體之一。

            部分癌癥患者有化療周期,為不耽誤他們的治療,楊成林和腫瘤科另一位派駐的護士靳福佳定期上門為患者沖洗輸液港、更換置管、注射腫瘤治療所需的輔助藥品,同時視患者病情安排轉運。

            “由于病情特殊,管控區域內針對癌癥患者的專科藥物基本無法儲備,救治的難度較大。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快發現他們,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及時購藥送藥,減輕他們痛苦和煩惱。”楊成林告訴南都記者,城中村里一些狹窄的巷子里不透光,所以,他希望能為癌癥病人創造一個彩色的世界。

            轉運病人

            為經濟困難癌癥患者提供盡可能的治療

            10月30日下午,海珠區桂田管控區域流動醫療救助站收到了一通求助電話,電話里的女性說著潮州話,語氣急促。來自潮汕地區的楊成林是在場唯一能聽懂的醫護人員,他接過電話,用潮州話詢問道:“不要著急,你那邊是什么情況?”

            “我老公有肺癌,之前在做周期性治療,現在化療時間到了,他一直在喘氣!”聽到這里,楊成林判定病人需要立刻得到治療,問清楚病人住址后,楊成林與護士靳福佳穿上防護服,前往病人家中。

            桂田管控區域內“握手樓”密集,巷子狹窄蜿蜒似迷宮,楊成林一行醫護人員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找到了求助者的家。“打開門,我看到病人坐在椅子上,因為氣喘得厲害,他已經無法在床上躺著。”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74歲的肺癌晚期患者與妻子住在里面。楊成林回憶,當時屋內空氣不流通,他們擔心患者會呼吸衰竭,建議立刻將患者轉送至醫院。“患者此前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治療。現在,病人只能被運送到定點醫院。我們當時緊急幫他聯系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這也是我所任職的醫院。”

            時間,就是癌癥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患者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他們擔心去到不熟悉的醫院,會增加檢查的費用,起初抗拒換醫院,轉運工作難以推進。“患者的情況不能再拖下去,這很危險。”楊成林反復做家屬的思想工作,不斷與主治醫生優化治療方案,減輕患者負擔。最終家屬同意后續的治療。目前,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

            楊成林表示,這是自己進駐海珠區桂田管控區域流動醫療救助站以來,第一個全力救助癌癥病人。直到現在,他仍經常打電話給患者詢問病情。電話里,患者的妻子每次都會對楊成林說,“祝你長命百歲、身體健康、好運連連。”“他們表達感謝的話語很樸實,但卻讓我感覺到溫暖,他們讓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之后,楊成林和同事又陸續在管控區域內轉運了一位宮頸癌、兩位乳腺癌患者,幫助他們按期完成化療。

            “癌癥患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很煎熬。我們需要盡量減輕他們痛苦和煩惱,特別是面對經濟條件困難,甚至溝通上有困難的家庭,更要多理解、去傾聽。作為腫瘤科的醫生,我希望能為癌癥病人創造一個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世界。”

            送癌癥患者到醫院進行化療。

            發現病人

            摸底排查出20余名癌癥患者

            楊成林所在的桂田管控區域流動醫療救助站,負責的領域包括桂田、江貝、舊市頭三個村,以及金影花園小區。救助站成立不久后,海珠區衛生健康局曾要求各社區、救助站點收集管控區域內癌癥患者名單,并登記在冊。城中村內人口結構復雜,為癌癥患者的摸底工作帶來阻礙。期間,救助站內的醫護工作者、志愿者每天摸排走訪,同時保持醫療熱線電話24小時開通,一旦發現新的病例,工作人員便將其添加進冊子中。目前,區域內記錄在冊的癌癥患者已有20余人。

            這本冊子上的病人,成為了楊成林的重點救助對象。根據冊子,楊成林每天會上門回訪病人,盡可能了解清楚他們各種各樣的就醫訴求。“腫瘤治療有不同的方案,有一些病人是可以通過吃靶向藥、內分泌藥等口服藥治療,控制住病情。有一些病人則需做周期性的化療,病情較為嚴重的,需要轉運至定點醫院。”

            因此,對于管控區域內暫時不需轉運癌癥病人來說,對癥的藥物尤為重要。楊成林告訴南都記者,救助站內儲備的大多是治療咳嗽、發燒等常見藥物,而針對癌癥患者的專科藥物基本無法儲備。

            “我們需要按時為這類患者購買藥物。”楊成林表示,他們首先會上門摸清病人的病情,向主治醫師獲取病人的病歷資料,然后提前與志愿者聯系,溝通好時間后,將消殺好的病歷拿到管控區域卡口處,遞給志愿者。最后由志愿者幫忙去醫院購藥,再送至卡口交給醫生。

            配備好藥物,楊成林便通過“大路開電動,小巷靠走路”的方式,忙碌穿梭在城中村里,成為送醫送藥團隊的一員。其余時間,他還會在駐點接問診電話,幫助咳嗽、發燒的病人開處方藥。駐點醫療點平均每天要為管控區域內的各類病人開出200多張處方。

            11月7日,廣州宣布延長海珠區7號通告中社會面疫情防控措施至11月11日24時。楊成林的救治工作仍在繼續,“現在我對這些村落的巷子可能比有些外賣員還熟悉。戰斗沒有結束,希望這次疫情能夠盡快控制下來,海珠可以早日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楊成林在醫療救助站內進行日常救治工作。

            楊成林在校對癌癥患者的信息,準備上門隨訪。

            楊成林和護士蘇春燕騎著電動車,上門為獨居老人抽血和送吸氧設備。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李竹

            受訪者供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主治醫師 送醫送藥 南方醫科大學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