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東喜迎濕地觀鳥旺季!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星彤(署名除外)

            在四季如春的嶺南,冬季漫步濕地公園休閑游憩,觀賞候鳥翩飛、魚翔淺底——由濕地公園譜寫的市民生態福祉畫卷,令不少北方游客艷羨。據悉,自11月開始直到來年3月,大量的北方候鳥飛來廣東,成為濕地公園里尊貴的客人,帶起每年一季的觀鳥旺季,各大濕地公園上演著熱鬧場景。《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近日在武漢開幕,再次聚焦國際濕地保護。

            廣州南沙濕地 景區供圖

            新聞背景


            【資料圖】

            濕地是全球重要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生態、水資源、生物安全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

            締結于1971年的《濕地公約》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中國政府于1992年正式加入《濕地公約》,迄今恰已30周年。多年來,中國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從本次會議獲悉,中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2200多個,同時還規劃將1100萬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管理。到2025年,中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88萬公頃。中國將打造全球首個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

            “舟”游紅樹林濕地,景區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哈爾濱、海口、銀川、常德、常熟、東營以及本屆會議最新公布的合肥、濟寧、重慶梁平、南昌、盤錦、武漢、鹽城,中國已有多達13個國際濕地城市,成為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正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司副司長胡元輝所說:“這是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

            廣東作為華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河流、湖泊縱橫交錯,孕育著豐富的濕地資源,擁有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國家濕地公園。由于位處候鳥遷飛路線之上,廣東也是遷徙鳥的“加油站”、停歇點,越冬候鳥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濕地和觀鳥已成為冬季廣東一道特別的景觀。

            廣東濕地的四季景觀各不同,圖為冬季看候鳥,景區供圖

            業內觀點

            四季可游,廣東濕地“營業時間”更長

            受訪人:丁澤榮(南沙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監)

            羊城晚報:第十四屆《濕地公約》締結大會舉辦地武漢作為有名的“百湖之市”“濕地之城”,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北方濕地相比,廣東的濕地資源有何不同?

            丁澤榮:廣東的濕地以河口濕地或內陸濕地為主,由于特殊的地理區位和緯度,相對北方的濕地景區來說,生物的多樣性更豐富,生物的數量和品種也更多。這也是大量的候鳥每年冬天會從北方飛到南方過冬的原因。總的來看,南方的濕地自然環境和棲息條件相對北方更為優越,一年四季都能在此看到非常多的鳥類,包括候鳥以及大量的留鳥。

            從游客體驗來說,廣東的濕地四季都可游,且有著四季分明的特色景觀,更不存在北方濕地冬天面臨閉園的情況,反而恰恰在冬天因候鳥的到訪迎來濕地旅游旺季。

            以南沙濕地為例,春天是探鳥巢的季節,此時萬物新生,特別是候鳥在過了一整個冬天后,開始繁殖寶寶,紛紛在樹上筑巢哺育;夏天是欣賞荷葉田田的季節,濕地萬畝荷花盛開,香飄萬里;秋天是蘆葦盛開的季節,金燦燦的一片蘆葦蕩為不少攝影愛好者所稱道;到了冬天更是整個濕地最熱鬧的季節,萬鳥歸來,一派濕地唱晚的美好景象。這時雖然天氣冷了,游客觀鳥的熱情卻是不減,而這也是南方濕地獨有的冬日景觀。

            在南沙濕地越冬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臉琵鷺 景區供圖

            羊城晚報:本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主題為“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你看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南沙濕地是如何體現的?

            丁澤榮:對于濕地景區來說,一切項目的打造都應建立在以自然為本的基礎上,所有經營活動的中心都應圍繞怎樣對濕地進行更好的保育。

            在南沙濕地有一個特別的景象,站在景區高處的海景塔上俯瞰,僅一水之隔,一邊是萬畝自然生態濕地,另一邊則是廣州港繁忙的現代工業文明景象,兩者沒有任何的沖突,它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致力于發展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同樣注重自然生態保護的和諧一面。而為了讓游客深入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景區在相應的參觀點打造了有趣的濕地生態文明科普知識場景,不少家庭游客都是通過這些科普知識展臺帶孩子了解到人與地球和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而在每一個濕地核心保育區,在保證正常游覽活動的同時,則盡可能不讓游客與濕地自然生態之間發生沖突。包括限定每一次登上觀鳥平臺的人數不得超過30人,每天在濕地游船的游客控制在2000人以內;觀鳥平臺修建在離濕地候鳥覓食區約200米遠處,盡可能減少人類對鳥類的干擾。

            黑臉琵鷺 趙廣勝 攝

            羊城晚報:為迎接十幾萬只候鳥、打造更適宜大批候鳥棲息的環境,濕地是否需要在冬季來臨前進行系統維育等方面的準備工作?

            丁澤榮:盡管南沙濕地本身就是候鳥南遷的必經之地,屬于候鳥南遷“高速路上必經的服務區”,但實際上為了更好地迎接候鳥越冬,濕地會提前做大量準備工作,主要是給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補給,打造讓其流連忘返、甚至不想離開的理想生態環境。為此,每年從3月到5月,景區會提前將一些小魚小蝦以生態保育放養的形式放入濕地中,保證在候鳥來臨之前,水底已有充足的食物可供其飽餐。

            此外,濕地在候鳥覓食的主要區域開辟了一個類似于“自助餐廳”的覓食區。在這片大約300畝、專為候鳥量身定制的淺灘覓食區,工作人員會將水位精確控制在5~10厘米,令到水鳥只要輕輕踩在水面上,低頭就能吃到豐盛的小魚小蝦。可以說,為了服務好“餐廳”尊貴的“客人”們,景區每年都在持續做相應的提升工作。

            羊城晚報:濕地景區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承擔科普宣傳教育職責方面有哪些具體做法?成效如何?

            丁澤榮:南沙濕地依托本身的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開發設計了一些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體驗活動,如今年打造的一系列農事研學體驗活動,包括結合南沙在地的疍家文化推出的“干塘摸魚”活動,以及濕地自然觀鳥活動、自然筆記、紅樹林探索活動等。

            而為了講好南沙自然生態資源的故事,除了在景區內的傳播,圍繞濕地生態資源進行的相應課程設計和開發也成功走進了周邊的學校和一些公益機構,如通過與附近中小學校共建,將濕地自然生態保育知識帶進校園,由景區的老師走進學生們的生物、勞動課堂,在校內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對帶動不同年齡和階層的受眾加強自然生態環境保育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沙濕地游船 景區供圖

            觀鳥提示

            觀鳥提示及禁忌

            受訪人:趙廣勝(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理事)

            入門級的觀鳥者首先需要準備一副雙筒望遠鏡。建議選擇倍數在8~10倍的望遠鏡,口徑在30—40mm即可,配置不要過低,但也不需要太高。

            在尋找觀察目標的時候,應先保持頭部不動,盯住目標后,迅速擺放好望遠鏡。當要去描述鳥類所在位置時,應尋找一個明顯的參照物,如一棵樹、一根樁或一根電燈柱,然后以時鐘方法進行區域劃分,即可準確描述。

            要特別提醒的是,新手在入門時,看到小鳥往往心情激動,應注意不要喊叫,可以低聲示意身邊人,且最好不要走來走去,應安靜地觀賞,因鳥類的視覺非常敏感,容易被人類的晃動所驚擾。此外,建議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如紅色、黃色,最好穿綠色系服裝如迷彩服,盡量與大自然色彩相協調,同樣是為了減少對鳥類視覺的刺激,避免其受驚飛走。


            趙廣勝(右)在南沙濕地觀鳥平臺觀鳥并講解

            廣東觀鳥地推薦

            大自然是一個平衡系統,鳥類停留與否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或壞的重要標志。濕地因為能提供豐富的食物、有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優良環境,所以會吸引大量鳥類棲息。

            在廣東,適合觀鳥的地方不勝枚舉,其中濕地主要是看水鳥,例如南沙濕地可看到多達幾十只珍稀的黑臉琵鷺,深圳灣公園也是看水鳥的好去處。此外,陽西、湛江亦有不少珍稀水鳥。

            想要看林鳥,粵北推薦韶關南嶺一帶,如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丹霞山。廣州市區則有從化和珠村。如果想在觀鳥的同時看植物和昆蟲,市區的海珠濕地也是一個好選擇,有不少新的物種。(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詳見《羊城晚報》2022年11月10日A11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南沙濕地 羊城晚報 濕地公園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