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多種“國寶”現身,見證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發生歷史性變化


            【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張文

            兩種“國寶”今天(12月16日)“現身”廣東,為正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上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提供了“鮮活”的例證,也是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發生歷史性變化的見證。

            12月16日的《羊城晚報》A5版刊發了題為《“鳥界國寶”現身南沙濕地》的報道,呈現了13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在廣州南沙濕地覓食的圖片;A8版刊發了題為《“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現身韶關》的消息,展示了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在廣東韶關活動的身影。

            此前幾天,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拍攝到野生黑熊“一家三口”同框的紅外影像。

            今年68歲的韶關樂昌市鳥類攝影愛好者梁亦淦是上述中華秋沙鴨的“發現者”。從2010年開始拍鳥的他,足跡涉及全國各地甚至國外。今年,他在樂昌先后拍攝到中華秋沙鴨和黃胸鹀這兩種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這幾年,我國的生態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山區居民不再需要獵捕野生動物‘打牙祭’,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這些因素疊加起來,鳥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過去不常見的鳥現在都能看到了。”梁亦淦說。

            廣東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鄺兆勇告訴記者,近幾年,該保護區新記錄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僅2021年就新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種。

            廣東省林業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廣東省記錄分布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共6658種,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與2012年相比,廣東省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新記錄增加278種。經過十年探索完善,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大幅提升,野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加。

            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談判工作的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告訴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實際情況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越來越頻繁地成為現實。十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 中華秋沙鴨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