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不分年齡,
老年人感染后更有可能發生重癥,
(資料圖)
需要重點保護。
老年人加強個人防護,
都有哪些要點?
居家治療時,
健康監測都包括哪些?
如何區分沉默性缺氧?
基礎病管理、
用藥又有什么注意事項?
……
一起來了解詳情
↓↓
專家提醒:
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
近日,
多位專家提醒:
需警惕老人“沉默性缺氧”。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燕明介紹,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有可能會發生“沉默性缺氧”。家人覺得他的呼吸狀態似乎還可以,還是挺平穩的,但是血氧飽和度可能已經比較低了。
如果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要及時就診。就診越早,救治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12月21日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在演講中提及,應警惕高齡老人的“沉默性缺氧”。
張文宏注意到,有的老年病人送醫時為時已晚,是因為他們對缺氧反應遲鈍,甚至完全感覺不到胸悶、呼吸困難等,這種現象可以稱為“沉默性缺氧”。
他舉例說,九十多歲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發現異常時已經缺氧很長時間。特別是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顧的老人,這種“沉默性缺氧”的風險可能更高。
“如果缺氧短時間內不能得到糾正,病人很容易進展到危重癥肺炎。”張文宏強調,一定要將發現重癥風險的關口往前推,建議居委會或企業可以給每個有老年人的家庭送一個脈搏血氧儀。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曹彬建議,脆弱人群應盡早在發病初期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并且準備指夾血氧儀進行重癥監測。
他提到,有的老人在嚴重低氧(甚至血氧飽和度低于70%)時仍沒有明顯的胸悶、呼吸困難,“這是非常危險的,需要立即吸氧。”
家有老人
面對新冠要知道這幾件事
疫情之下
如何保護老年人?
疫情之下,
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
是醫療救治的重點人群之一。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
主任鐘鳴近日接受記者采訪,
就老年人保護、
重癥治療等問題回應關切。
防重癥防死亡老人癥狀加重,及時就醫
對于老年人,如果是輕型的病人,可以居家監測觀察。要做一個詳細的自我監測,老人自己包括老人的家人和照顧者,需要更細微觀察自身的變化。
新冠肺炎主要是肺炎,影響到呼吸系統,一旦有重癥化的傾向,首先會影響到呼吸功能。從外觀上看,老人會有胸悶氣促的表現,呼吸頻率會快,神志會變得萎靡甚至淡漠。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去購買一個指氧血氧儀,方便更加精準及時地發現老人呼吸系統的問題。如果遇到這些問題,及時就醫。
同時,那些伴有基礎疾病的老人,要關注他原有基礎疾病的癥狀是否加重,當原有基礎癥狀加重的時候,也需要及時就醫。
基礎疾病影響到免疫系統就有變成重癥化的傾向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個新冠病毒和免疫系統斗爭的過程,所以免疫系統非常重要。如果基礎疾病影響到了免疫系統,就有變成重癥化的傾向。
比如:糖尿病控制不好;近期接受過化療和免疫抑制治療的腫瘤患者;患有需服用激素、免疫抑制藥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血液系統腫瘤等都會讓免疫系統變得低下。
對于免疫力低下的宿主人群,這些基礎病合并癥都會導致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變成重癥化,需要格外關注。
老年人感染新冠后不要盲目服藥
大多數老年人感染后是輕型,癥狀依舊是上呼吸道為主。對于這些老人,不要盲目服藥。
感染后如果一些癥狀如發熱、咳嗽、鼻塞較為嚴重,可以吃對癥處理的藥物,如退熱的藥,肌肉酸痛、鎮痛的藥物,但這些藥物都要在說明書的指導下,結合老年人年齡的情況合理使用。
目前大多數的解熱鎮痛藥其實都有一些不良反應,比如肝毒性等等,尤其是疊加使用會讓毒性增加。
另一方面,一旦得了新冠之后有重癥化傾向的,不建議自行購買新冠治療的藥物,新冠治療的藥物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完成,不建議單獨使用,應該去醫院,在醫生專業的指導下用藥。
建立兩層屏障加強對養老機構老人的保護
養老機構的老人是一個特別脆弱的群體,許多老人往往失能失智,身體機能可能不如一般的老人。養老院的生活密度比較高,所以養老院的老人特別需要保護。
要建立兩層屏障,一層是免疫屏障,在情況允許,基礎疾病穩定的情況下,養老機構的老人要注射疫苗。
第二層是建立一個物理屏障,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要閉環管理,充分做好個人防護,盡可能減少養老機構的老人發生感染的機會。
保持正常養老機構秩序及早發現老人的重癥化傾向
養老院內部發生感染時,要保持一個正常的養老機構秩序,包括護理秩序和醫療秩序。老人對熟悉的環境和熟悉人的依賴度非常高,這就對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狀態,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一些老人可能會朝著重癥方向發展。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包括護理人員和醫護人員,要更細致去觀察這些病人,甚至做一些主動的監測,比如監測生命體征、心率、血壓、血氧等等,及早發現老人的重癥化傾向,一旦發現,及時就醫。
同時醫院要為這些老人開辟足夠通暢的綠色通道,保證他們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治。
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返鄉人員要做好自我監測,如果返鄉途中有癥狀了,在回到家后,7天之內要和家里的老人隔離開。等7天后基本上沒有傳染性時,再和老人一起生活,完成家庭的聚會。
同時老人也要注意,對于剛返鄉的人員,減少接觸,做好個人防護。
完善農村三級診療體系保障老年脆弱人群及時就醫
確保退燒藥、抗原檢測等設備及時到達鄉村,非常重要。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三級診療體系。
首先是基層醫療,鄉村家庭醫生要跟轄區內的每一位脆弱的老人建立主動的聯系,主動關心篩查這些老人,當這些老人出現發熱等癥狀時,他要去鑒別這些老人是否已經有重癥傾向。
二級醫療機構如鄉鎮和縣級的醫院,要和鄉村家庭醫生形成一個網狀的聯系,做好可能有重癥傾向的患者的救治工作。
縣級醫院二級醫療機構還要和三級醫療機構形成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復雜的疑難的危重癥,及時轉到更高一級的醫療機構進行更進一步救治。
一個覆蓋整個農村的網格化三級診療體系,能夠保證真正有風險的老年脆弱人群及時往上轉診就醫。
來源: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廣州日報往期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賀風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