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制造業企業的現代化車間(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攝
(資料圖片)
“制造業當家”,無疑是今年廣東省兩會的熱詞之一。
2023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質量強省,更高立起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柱。未來五年,廣東要“制造業這份厚實的家當做強做大”。
廣東省從“三來一補”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績。但與實現“制造業當家”的要求相比,廣東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都制約著廣東制造業更進一步。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省人大代表紛紛“支招”。
談 制造業分工與布局
“廣東制造業投資強度仍需加強。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成本較高,一定程度上侵蝕了企業利潤,進而影響了制造業投資擴產的積極性。”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山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丹一針見血地指出,生產要素成本制約著現階段廣東制造業發展速度。
針對現狀,楊丹認為必須強化生產要素保障,塑造制造業發展環境優勢。
他建議,應建立制造業空間保障體系,通過園區優化帶動、城市更新、劃設工業用地控制線等辦法,充分保障制造業發展空間。圍繞不同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打造產業用房供給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楊丹見證了眾多制造業項目從招商到落地的全過程,這個過程讓他意識到,重大項目建設,對于提升先進制造業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招得了商,更要投得了產、發展得好,項目落地僅僅是招商的第一步。楊丹認為,讓企業過得舒心,就要營造更適合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制造業項目跟蹤服務,實施并聯審批、容缺受理等服務模式,加快形成制造業重大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早見效的良性循環、滾動發展格局,促進制造業投資穩存量、促增量。同時,圍繞制造業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大力提升專業服務業水平能力。
目前,廣東省制造業發展并不平衡,產業協同和資源配置有待優化。楊丹告訴記者,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基礎較弱,只是簡單承接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但與珠三角地區之間沒有形成緊密的產業協同配套關系;此外,由于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有待完善,導致制造業轉移存在“蛙跳”現象,出現直接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的情況。
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聯系松散的情況,楊丹建議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引導區域因地制宜承接產業。
他認為,珠三角應立足生產要素優勢,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引導珠三角外溢產業優先向東西兩翼沿海制造業拓展帶和北部綠色制造發展區轉移;粵東粵西粵北應立足資源稟賦,強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產業對接,形成緊密銜接、互為支撐的產業分工業態。
談 制造業政策與人才
“科技創新能力,仍制約著廣東制造業更進一步。”在制造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省人大代表、浩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偉楷注意到,廣東制造業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還沒有實現自主可控。部分元器件、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以及控制系統等還需要進口。他最期待相關部門繼續支持企業創新,大力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技改等工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來推進制造業發展。
“近年來,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專門的研發機構,進行自研開發和合作開發。想要讓技術真正轉化成為生產力,還需要更完善的機制和政策來加速。”蔣偉楷認為。
“政策風向標的轉變將激發中小企業對成果轉化的真實需求。”蔣偉楷建議,要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相關部門可以對先進制造企業中研發投入大、占比高、科技轉化成果多及科技轉化成果優的企業,給予科技轉化項目的補貼及獎勵,鼓勵支持先進制造企業科技轉化,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
他認為,應當避免出現企業為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相關稅收優惠而購買和轉讓與企業發展方向不一致的專利,還應該摒棄以專利作為唯一評判標準。
在實際生產中,蔣偉楷也注意到,不少企業存在有研發需求,但是沒有資源和渠道進行研發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蔣偉楷認為可以通過創新挑戰賽、難題招標制、創新服務券等形式,為真正有研發需求和研發信心的企業搭橋、鋪路。形成多層次、立體式對接渠道,提高匹配成功率。
人才是第一資源。制造業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支強大人才隊伍來支持、來保障。制造業對于技術型人才、科研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為制造業企業引進、培育人才,也是破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考題”。蔣偉楷建議相關部門支持和幫助企業及時補充和吸納一線生產人員,包括博士等高層次的研發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和管理人員,持續提升行業和企業的綜合實力。“讓人才愿意來,更愿意留下來,我也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協助協調解決企業骨干員工入戶、購房、子女入學等問題,解決員工后顧之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賈政、魏麗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