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劉嘉文
圖、視頻拍攝/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資料圖】
視頻剪輯/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綺靜 實習生 吳宇豪
一個占地面積僅3.89平方公里的小地點寄托著怎樣的大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定位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春日里又有哪些故事?
2月22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和人民網聯合主辦的“未來已來·高質量發展看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深圳,探尋“開放基因+科創特質”下的特區,在春天里的高質量發展精彩故事。
“一河兩岸”科創黃金地帶加速崛起
二月春來,站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40多層的觀景大廳登高遠眺,深圳河入海口兩岸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和深圳紅樹林兩大生態保護區基地,陽光照耀在如翠玉般的大地上。不遠處,科創空間連片成勢,科創園區建設加速……一條創新的、綠色的科創黃金地帶正加速崛起。
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接壤處的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很小,只有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側的香港園區面積約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側的深圳園區(包括皇崗口岸片區和福田保稅區)面積3.02平方公里。
但河套又很大,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具有一河兩岸、一區兩園、跨境接壤、合作開發的獨特優勢和價值,孕育著深港科技合作大希望。
據介紹,兔年開春以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已批量引入落地院士領銜項目深圳博升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首批11家企業,涵蓋生物醫藥、新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
“河套模式”助力初創企業融資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是注冊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一所面向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產業及前沿科技的國際化創新型研究機構,研發團隊目前有400余人。
“讓源源不斷的青年人才加入進來,源源不斷的企業從這里發展起來、走出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辦公室主任陳志鴻表示,希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力量,共同發展數字經濟以及相關技術產業。
除了看得到的更新拓展,看不到的政策制度也加速革新。就在一周前的2月14日,位于河套深圳園區的舒糖科技收到來自香港的首筆知識產權融資,融資額度200萬元,可依需分批使用。這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完成深港兩地資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舒糖科技是一家專注于無創血糖智能穿戴設備的初創科技企業。產品在香港實驗、深圳研發、東莞生產、銷往全國。有了這筆200萬元的知識產權融資,將幫助這個初創企業化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并探索出資金跨境便利流動的“河套模式”。
“我們對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舒糖科技首席執行官、香港青年何耀威說。
而這樣深港珠聯璧合的雙城故事,每天都在河套這片熱土發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