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金羊網訊,3月18日上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了“文與質——中國書法演變中的文化謀略”專題講座。講座特邀廣東美術館原館長、中山大學教授羅一平為主講嘉賓,并通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微信視頻號、央視網閱讀頻道“央央大講堂”等線上同步直播。
羅一平說:“文”,是書寫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歷朝歷代書法形態各異的書寫風格與文化現象;“質”則是指每一時代書寫風格變化的內在本質,反映出的是歷代的審美價值傾向及書風的總體精神;“文”與“質”的轉換,體現了后人如何超越前人的文化選擇與謀略。
講座對漫長的中國書法發展史進行了簡明扼要、獨具見解的梳理,以每個時代書法的藝術特點和時代風格發展為線索,總結歷代書法家面對前代書家所開創的一座座“高峰”,如何在師法古人的同時創造出屬于自己時代的輝煌成就。羅一平教授以“傳統與當下:當代書法家的焦慮與探索”引入,與觀眾分享了自先秦至明清的歷代書風的變化發展及精神本質,從甲骨文到隸書等字體的流變講起,勾勒出文字本身的演化,展示了文字功能性與藝術性間的演進,指出何以“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古”“明人尚勢”“清人尚姿”,幫助大家思考和理解歷代不同書寫風格的選擇及其中所反映的不同時期的社會精神與時代風貌。羅一平指出,歷代書法家自我個性化書寫風格的形成,既建立在對前人成就深入學習的基礎上,更是因受所處時代“精神氣候”的影響而主動創新發展而成。講座內容深入淺出,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書法藝術殿堂的方便之門,同時也啟迪書法愛好者深入思考如何在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
在交流互動環節,羅一平回答了現場和線上觀眾提出的有關書法學習、書法欣賞及當代書壇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他的精彩演講引發了現場觀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也在各直播平臺收獲了諸多點贊。
文字是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的嬗變和成熟,折射出中華文明是如何通過“鼎新革故”實現了數千年的綿延賡續。歷代書家所做出的文化選擇與謀略,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