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鍇躍 實習生 黃晨發
【資料圖】
清晨6時,春雨綿綿。南下的冷空氣讓氣溫驟降,路上行人緊縮著身子,快步流星。79歲的吳植桐拿起掃帚,向大中興巷深處走去,他熟練地將垃圾掃入簸箕,并將路面的積水清理干凈。這套動作,他重復了19年。
吳植桐是潮州市湘橋區西新街道布梳街社區大中興巷的居民,自2004年從環衛所工人的崗位上退休后,他便毛遂自薦,做起了大中興巷的“環衛守護員”,此后便默默無聞地守護著街巷的衛生。
近日,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公布2022年度廣東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名單,吳植桐獲評“廣東省最美志愿者”。“我只不過是力所能及地做點小事,讓大家走起來比較舒服。”談及獲得的榮譽時,吳植桐謙虛地說。
“我有責任帶好頭”
沿著長約150米的大中興巷走,路面整潔、干凈。稍加留心,不難瞥見墻角處、樓梯間放置著幾把掃帚、簸箕、兩頂斗笠、三把小釘耙……采訪時,吳植桐說,這是他的“武器庫”。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老戰士,看到街上出現垃圾,隨手抄起家伙就準備大干一場。
然而在以前,大中興巷的環境衛生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衛生死角多,經常有居民隨手丟棄垃圾。“今天保潔完,隔天又堆滿煙頭和垃圾。”吳植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看到有人亂扔垃圾,他都會上前勸說,但經常遭受冷嘲熱諷,最后還是自己默默動手清理。
19年來,吳植桐每天起早貪黑,拿起掃把簸箕,將每家每戶門前以及巷道都清掃得干干凈凈。
妻子看到他一把年紀還每天辛苦勞累,勸他放棄。但吳植桐說:“這種事情,如果沒有人帶頭做好,就永遠沒有好起來的一天。我以前就是做環衛工作的,我有責任帶好頭。”
吳植桐曾在環衛所勤勤懇懇地干了近41年,他掏過糞、抬過190斤重的雜土、掃過臺風過后的大街……長年累月的勞動讓他的雙手磨出一層厚厚的繭,也讓他養成了“見不得臟”的習慣。
大中興巷墻角出現死老鼠、蠅蟲蠕動,行人避之不及。吳植桐卷起袖子,用手拎起老鼠,裝入塑料袋,再把街道沖洗干凈。他覺得這沒什么:“這些年已經干習慣了。”
路口的排水孔堵了,積水頗深,吳植桐伸手下去掏,鄰居見狀連忙拿來一根鋼筋幫忙捅。“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染了,再后來巷道的住戶都自覺做好‘門前三包’。”布梳街社區黨委副書記余淡銀說。
“只要掃得動,就會一直掃下去”
吳植桐憑借19年如一日的志愿精神影響著巷道的每家每戶,也輻射帶動整個社區。
起初,街坊鄰居都會背地里笑話吳植桐愛充當老好人。慢慢地,大家發現他是義務清掃巷道,而且沒有一分一毫報酬,就跟著他一起干。
2020年5月,布梳街社區開始設立垃圾分類試行點。吳植桐又閑不住了,他向社區干部學習垃圾分類的規則,每天細心地將家里的垃圾分類好,投放到分類垃圾桶。閑暇時,吳植桐總會在巷子里轉悠,向路過的鄰居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麻煩,甚至有點厭煩。“老人家日復一日地宣講,漸漸地,居民都主動加入垃圾分類的行列。”余淡銀表示,街區環境在吳植桐的帶動以及大家的自覺愛護下,變得越來越清雅舒適。
自2022年起,吳植桐家中還開起了社區里的“五老”講臺。每逢假期,他家中的小院子里總是擠滿了年輕人,他們圍坐在老人面前,聆聽吳植桐的平凡事跡。在吳植桐的帶領下,他們也拿起掃把,將附近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
現如今,社區黨委在巷道設立黨支部,繪上墻畫,掛上燈籠。竹影婆娑,吳植桐微駝的背影仿佛鑲嵌在這個干凈的巷道里。附近居民說:“這是大中興巷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線。”
偌大的潮州,人海茫茫。記者走在西新街道路邊,遇到幾個中學生時問起吳植桐,他們驚訝中帶著興奮說:“吳老爺爺!他的事跡我們都知道。”
和吳植桐老人聊天時,他又想起父親當年自掏腰包為社區買的50把掃帚。吳植桐的父親一生默默無聞,自愿為社區做清潔,拒絕了許多拋頭露面的機會。人世滄桑,幸得家風流傳。“只要掃得動,我就會一直掃下去。”采訪結束后,吳植桐又拿起自制的大掃把向巷子積水處走去。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