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譚耀廣
在家里,她用心侍奉高壽的母親、殘疾的妹妹及半癱的外甥;在社會上,她積極參加各項志愿服務,長達4300多個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長,是她播撒大愛的證明。
(資料圖)
她就是江門市中心醫院退休職工、江門市紅十字會志愿者譚愛玲。近日,她更被廣東省文明辦選為2022年第四季度“廣東好人”。
細心侍奉但求母親長壽
了解譚愛玲的朋友都說:“她真是一個孝順女!”譚愛玲的母親已經90多歲,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家患上了慢性胃病、嚴重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膽囊炎等疾病。2015年、2016年,譚愛玲的母親因為慢性膽囊炎兩次住院,但因為年齡太大、體質又比較弱,沒辦法做手術根治,只能靠長期吃藥來止痛。母親住院期間,譚愛玲每天煮好飯菜送到醫院給她吃,家里日常所有要做的事譚愛玲也主動處理妥當。
2017年,譚愛玲母親不慎跌斷了左腿股骨,隨后接受股骨置換手術,并住院2個多月。其間,譚愛玲為讓母親盡快恢復,每天往返醫院和家里四趟,送湯送飯讓母親補充營養,并不厭其煩地幫她按摩、陪她重新學走路,直到她康復出院。母親出院后,譚愛玲又按醫生的囑咐堅持陪母親鍛煉,直至其恢復正常行動。
2021年7月26日,譚愛玲母親再次不慎跌倒住院。母親年齡比較大,沒有牙,住院期間吃不了醫院飯堂的飯菜,譚愛玲就堅持每天把煮好的飯菜剪碎,還熬了很多湯水給母親補充營養。此外,她還經常陪母親聊天,幫她按摩,持續了三個多月。她說:“母親生病,作為子女就要多陪伴,悉心照顧。只要母親健康長壽,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為妹妹家撐起一片天
譚愛玲的朋友還說,譚愛玲不僅是一名孝順的女兒,更是一名稱職的姐姐。
原來,譚愛玲的妹妹患有二級智力殘疾,妹夫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妹妹沒有工作能力,沒有收入,平日全靠低保救助生活。雪上加霜的是,外甥剛出社會不久就不幸遇到意外,造成重型腦外傷,出現半邊偏癱,并患上了癲癇病,直到現在仍需每天吃藥來控制病情。
譚愛玲一直關心關愛妹妹及外甥。妹夫去世時,家境并不寬裕的她四處籌錢為妹夫辦理了后事。外甥受傷后,ICU和手術費昂貴,譚愛玲夫婦用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幫助他治病,還幫助他向社會求助,并陸續得到部分愛心捐款,解了燃眉之急,讓其得到應有的治療。外甥出院后,譚愛玲夫婦又細心照顧了他兩年時間,最終讓其基本實現了生活自理。
用志愿服務去“感恩”
難能可貴的是,除了侍奉高堂、照顧妹妹和外甥,譚愛玲還是一名熱心公益的志愿者,總是抽出時間去參加各類志愿活動。
江門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譚愛玲于2016年注冊為江門市紅十字會志愿者。近7年來,她積極參加各種志愿服務和慈善公益活動,累計服務時長超4300個小時。她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社區小區、街道路口,參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文明交通勸導、環境衛生清潔;多次到蓬江區頤康養老院、臺山四九敬老院、開平市玲瓏麻風村慰問孤寡老人,關心詢問他們的生活、身體情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020年以來,譚愛玲更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6月,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奔赴社區,承擔上門發動群眾、維護秩序、信息登記、采樣指引等工作。2022年正月初五,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過年的喜慶氛圍中時,譚愛玲報名參加了龍灣高速路口的防疫志愿服務工作。當時氣溫比較低,只有10℃左右,但她一直堅守在志愿者服務崗位上,優秀的服務贏得駕駛員、志愿者朋友、龍灣高速管理人員的高度好評。
說起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譚愛玲說,在母親患病、外甥受傷等時候,很多朋友和素不相識的熱心人向她伸出援手,對此她非常感激。“得人恩果千年記”,她覺得,自己人微力薄、很難一個個去報答他們,于是選擇了去當一名志愿者,通過自己的志愿服務去回饋社會,也以此去報答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