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在廣州聽到粵語,好像回到香港回到了家-環球今頭條

            “新,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再用力一點,慢慢敲,字就出來了”“書法最講究的就是起承轉合”……

            4月12日,位于廣州越秀公園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以下簡稱“灣區交流中心”)熱鬧非凡,來自香港的100名新入職中小學教師通過專題講座、文化考察等形式,拓寬專業視野,領略嶺南文化的濃厚氛圍和獨特魅力。


            【資料圖】

            據悉,此次學習團參訪活動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主辦,華南師范大學、灣區交流中心承辦。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

            助力教育發展,推動灣區建設

            羊城廣州,春和景明,繁花似錦。12日上午,越秀公園東秀湖廣場上展出的《大美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圖片展》與春意盎然的越秀山相映成趣。不少來自香港的新入職中小學教師在參觀圖片展時,都被拍攝東莞華為小鎮和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的攝影作品所打動,紛紛拿出點贊的小貼紙貼在作品旁邊,以表達對這兩幅攝影作品的喜愛。

            參觀完展覽,灣區交流中心主任、理事長葉河致歡迎辭。在葉河看來,粵港兩地山水相連,人緣相親,地緣相近,文化同宗同源,兩地之間自古以來便存在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

            葉河表示,灣區交流中心是2017年12月在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的。灣區交流中心的宗旨,就是通過出版傳媒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專題研學實踐等方式,加強粵港澳三地文化、教育工作者之間的深入了解和青少年之間的互學互動互訪,增進港澳同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文化、大灣區文化的了解,做好傳承弘揚工作,推動大灣區文化教育事業共榮發展,促進人文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來,灣區交流中心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與香港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的交流合作。2021年3月,灣區交流中心出版的青少年國情教育讀本《我的家在中國》叢書,由香港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校贈送,作為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的教學參考,受到廣泛歡迎。

            灣區交流中心與澳門文化公所合資合作成立的啟元出版社,已成為澳門規模最大、效益最顯著的文教出版機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澳門通史》廣受好評,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國家級出版獎項。

            “今天,灣區交流中心與華南師范大學、花城文旅集團攜手合作,與各位老師一起,領略非遺風采,品鑒新春茗茶,解讀嶺南文化。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悅耳、看得悅目,食得開心,盡興而來、滿載而歸,把對廣州春日的美好感受帶回香港,分享給孩子們。”葉河說。

            葉河主任(右)向香港教育局贈送最受香港教師歡迎的攝影作品

            深入嶺南文脈,探索灣區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有著怎樣的發展前景?在專題講座環節,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經濟學家王珺以《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現在·未來》為主題闡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演變歷程與未來前景。

            在王珺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廣東、香港和澳門來說,是實現三贏的重大歷史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粵港澳三地能夠實現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四年來,粵港澳三地協力融通,結出累累碩果。“2021年,灣區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王珺表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對標國際一流灣區,構建世界級城市群,提升灣區國際競爭力,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除了經濟層面的交流合作,近年來,根脈深厚的嶺南文化持續煥發新活力,推進人文灣區建設。該如何深入理解嶺南文化的特色?資深媒體人、著名文化學者羅韜從文化的視角出發、以《略說嶺南文化的特色》為主題,用粵語為來自香港的教師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嶺南文化專題課。

            羅韜用三個字概括了嶺南文化的特色,分別是:遲、新、簡。

            所謂“遲”,就是與中原地區、江南地區比,嶺南文化發源較遲。直到明末清初以后,因航海大發現,這里才成了中國融入世界、融入全球化的啟軔之地。

            第二個是“新”。羅韜指出,自清末到民初,嶺南出現一些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新階層,嶺南人從醫學、教育到戲曲、美術、音樂等,都對全國作出了開創性的巨大貢獻。

            最后一個是“簡”。在羅韜看來,嶺南文化最高的智慧就是擺脫教條,拋棄包袱,蔑視陳規,回到本源,“只有這樣才能夠開拓出新路子。”

            聽完兩場講座,不少教師都表示受益匪淺,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嶺南文化傳承發展都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個學習交流的機會非常難得,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來自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的楊立賢老師告訴記者,在這里聽到粵語,就像在香港、在家一樣的感覺。楊立賢稱,這種實地走訪和學習是任何文字、圖片乃至視頻都無法替代的體驗。

            領略非遺風采,體悟嶺南文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參觀展覽和聆聽講座外,灣區交流中心還安排了豐富的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品賞與實踐活動,包括廣繡體驗、香云紗整染、拓片制作、書法學習、新春茗茶品鑒等,讓香港的教師們在切身的體驗中,領略非遺風采,體悟嶺南文化。

            來自香港的教師在活動現場體驗廣繡技藝

            來自香港的教師在活動現場體驗香云紗整染

            活動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在動手實踐制作拓片環節,授課老師尹紅旭手把手教參與者如何上紙、捶拓和上墨,不少來自香港的教師皆表示這是第一次接觸拓片,感到非常新奇好玩。尹紅旭一邊指導一邊講解:“這是來自1300多年前的雕版印刷技術,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制作一份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印刷作品,并帶回香港。”

            除了拓片體驗課,著名書畫家趙多瑞的書法課也有頗高人氣,他帶領參與者一同走進書法的海洋,領略國粹的魅力。

            “中國書法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要想寫好書法,首先要掌握基本的運筆方法,筆法歸納下來不外乎四個字:起、行、轉、收。”趙多瑞表示,書法最講究起承轉合,環環相扣,缺一環,筆意就如鏈條一般斷開,字便會失去它的意味和神韻。

            來自香港仁濟醫院陳耀星小學的樊翠婷老師本科學的就是美術專業,對書法課十分滿意。“我們之前沒有上過如此深入且具體的書法課,感覺這次書法課的老師非常專業。書法的運筆、布局、結構都講解得非常清晰,提升了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回去后我也會把今天學到的知識教給我的學生們,練習書法,陶冶情操。”

            來源|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記者 孫磊通訊員 余明浩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