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姜還是老的老。”
“我上次聽到這句話,還是在上次。”
不知何時起,“評論區”開始出現類似的語句,他們似乎說了點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沒說。這類毫無意義卻又挑不出毛病的語句,被人們戲稱為“廢話文學”,熱度席卷全網,甚至在經典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也被扒出。
有人說,“廢話文學”是對無用信息的諷刺和對抗;有人說,它與“絕絕子”“YYDS”一樣加劇著年輕人語言的匱乏。“廢話文學”這個“梗”,該如何看待?
A 盤點
這些“廢話”你聽過嗎?
“廢話文學”語錄:
同義詞轉化型:
這西紅柿有一股子番茄味兒。
這手,和巴掌一樣大。
單位換算型:
七日不見,如隔一周。
十年磨一劍,五年磨半劍。
重復敘述型:
你要開心,這樣就不會不開心了。
三人行,必有三人。
首尾矛盾型:
如果夏天不熱,那還挺涼快的。
美食博主:讓我們切一個厚厚的薄片。
“廢話”應用模板:
面對突然到訪的親戚——
“你父母沒在家?”“對,他們出去了所以不在家。”
面對挑剔的甲方——
“文案還不夠高級,要在悲傷的基調上再歡快一點。”“拋開您說的內容來說,我完全贊同您說的內容,馬上改。”
面對密集的催婚——
“你什么時候結婚啊?”“等我結婚的時候就知道了。”
面對熊孩子家長——
“他還只是個孩子,你不會跟他計較吧?”“但凡你有點素質,也不至于一點素質都沒有。”
B調查“童年經典”也不愛“好好說話”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大臣,“看看你們這些大學士,哪一個不是當朝大學士?”
電視劇《西游記》中,唐僧問老伯比丘國為何改名為小兒城,老伯認真回答“原本啊,這比丘國,如今改名小兒城了。”
正是這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造成的喜劇效果,讓“廢話文學”迅速流行。
近日,我們發出了關于如何看待“廢話文學”的調查問卷,受訪者中78.07%年齡在45歲以下,男女比例較為平均。受訪者中52.63%表示偶爾聽說和使用“廢話文學”,42.98%的受訪者表示經常聽說和使用,僅4.39%表示從未聽說和使用過。
在了解“廢話文學”的有效人群中,61.47%表示這只是一種跟風娛樂,69.72%的受訪者表示這是與朋友的社交話術之一,63.3%的受訪者說某些場景中“廢話文學”真的有用,50.46%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對垃圾信息的諷刺。
C背后 用“無聊”對抗“無聊”
“剛開始是為了好玩,跟風模仿‘廢話文學’,但后來我發現廢話在有些時候真的很有用。”
“95后”市民孫穎認為,“廢話文學”實際上是對無用信息的一種反擊。“‘廢話’最經常出現的地方,就是某些無用的博文或者短視頻下面。我們花費了時間,卻發現根本沒有任何收獲,所以會用‘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來吐槽。”孫穎說,在從前“車馬慢”的年代,人們用信件來互訴衷腸、交流信息,追求一句話承載的情感和內容越多越好。而在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占據了人們的生活,為了流量,有許多創作者更加看重噱頭,卻對垃圾內容容忍度極高,“廢話文學”便是一種反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