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作為不愉快討論的終結。我本來想進行嚴肅認真地討論,但是當我發現,對方只顧惡意抹黑而罔顧事實、對方首先陰陽怪氣破壞討論的嚴肅性,從而導致后續的討論必然陷入低質量扯皮時,我可以選擇用“廢話”梗暗示我想要終結討論。例如,在對方進行一番漏洞百出的長篇大論后,你可以回復一句“但凡你這句話沾點邊,也不至于一點邊不沾”。
可見,“廢話”梗可以幫助我們從低質量討論泥潭中高效率地脫身。
“廢話”也是一種反叛
百度百家號 鈦媒體APP
機智的網友們找出了很多經典作家或電視劇為“廢話文學”背書。諸如,魯迅的“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一百年前巴黎文藝界最有權力的女人格特魯德斯坦的那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再如電視劇《西游記》中的臺詞。
文學大家們的“廢話”或許另有深意,但這屆年輕人的“廢話文學”也自有主張。“廢話文化”因其無厘頭能讓年輕人發笑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年輕人其實見識過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廢話文學”——那些長篇大論但沒什么實際用處的“爹味教導”,某些領導畫出的大餅、職場PUA的話術,無不是空洞且聽完后毫無效益的,這與網絡上的“廢話文學”非常相似。
對“廢話文學”的狂熱,其實是年輕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反叛。他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種“更明顯的廢話”來反諷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偽裝成真理的廢話。
年輕人的反抗方式不是常規的激烈反抗,而是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對不滿的現象和行為進行嘲諷。
記者手記
“梗”雖好玩,切忌“貪杯”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先生在《秋夜》中的一句文學名言,也被年輕人開玩笑說是“廢話文學”的代表。然而,在大家手筆中,它卻是以物言志、體現孤寂心境的神來之筆。況且魯迅先生提倡寫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廢話文學”也好,曾經掀起跟風熱潮的“凡爾賽文學”也好,方興未艾的各類縮寫也好,都是網絡世界中年輕人的狂歡。可以說這是一種各類語言形式百花齊放的現象,它讓人們看到了這屆年輕人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也展現出年輕群體以娛樂、戲謔的樂觀態度,主動對抗無聊的心態。
正如專家學者所說,任何一種網絡語言、文體,都以迅猛的勢頭出現,又以極快的速度消散。適度“玩梗”,跟隨年輕人的節奏當一把“互聯網弄潮兒”未嘗不可,但要知道,任流行潮起潮落,規范化語言的力量和傳統文學的美感,永不消散。(作者:曹雅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