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世界報資訊】張藝謀來到余華家,直接拍給他2萬塊:我要買《活著》的版權!余華直接驚了

            1993年的一天,張藝謀敲響了余華的家門。當時,張藝謀看了余華的小說《活著》,被其深深觸動,決定將其搬上大銀幕。他親自去找余華,表示希望將《活著》拍成電影,并毫不猶豫地將2萬元現金擺在余華面前,這對當時只能靠幾百塊稿費為生的余華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余華震驚了,他從未想過自己的小說能夠獲得如此高的版權費。他接受了張藝謀的提議,兩人當場成交。這筆款項對余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讓他感到充滿希望和動力。


            (資料圖)

            1994年,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葛優主演的電影《活著》上映了。這部電影在國內外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攬了六項國際大獎,使得張藝謀名聲大噪,并讓余華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余華在成為作家之前曾經是一名牙醫。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17歲的余華參加了考試,可惜落榜了。

            隨后,他被分配到鎮上的衛生院工作,成為一名牙醫。然而,余華對這個職業并不感興趣,他曾經說過:“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他渴望從事文化工作,羨慕那些在文化館工作的人,因此決定進行創作,并立志要進入文化館。

            在成為牙醫的五年中,余華一邊拔牙一邊堅持寫作,投遞了許多稿件,但大部分都被拒絕了。這對他的創作熱情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曾開玩笑地說:“他所有被退回來的小說當時在中國旅行過的城市,比他后來去過的地方還要多。”然而,機緣巧合之下,他終于擺脫了牙醫生活。

            1983年,23歲的余華受邀到北京改稿,《北京文學》編輯對他的作品賞識有加。這次遠行不僅讓余華在老家聲名大噪,也為他進入縣文化館供職在縣文化館供職后,余華逐漸展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1987年,他憑借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走進文壇,吸引了許多作家和讀者的關注。隨后,他在1991年至1992年間發表了兩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和《活著》,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

            然而,《活著》成為了余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這部小說以解放前后的中國鄉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回憶自己一生的故事。福貴出身于地主家庭,卻因賭博而敗光家產。他的母親在去求醫途中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壯丁,福貴回到家鄉才得知母親已經去世。他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撫養著他們的兩個孩子,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則聰明機智。

            或許有人認為,余華會給福貴一個悔過的機會,讓他重新開始。然而,余華卻毫不留情地將福貴推向死亡的深淵。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余華仿佛是一個毫無感情的旁觀者,他讓主角一直處于生死邊緣,想要探尋這樣的人活到最后會變成怎樣。

            余華曾說過:“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這部小說讓人們深思,思考活著的意義和人性的掙扎。

            自1992年發表以來,《活著》的銷量已經突破了2000萬冊,使得余華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版稅收入達到了1550萬。這部小說也在國際上獲得了多項殊榮,如1998年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臺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以及2008年獲得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而余華本人則于2004年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余華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復雜和世界的真相。他通過文字將生活中的痛苦、掙扎、堅持和希望展現給讀者,讓人們在閱讀中獲得啟示和力量。

            在未來,余華的作品將繼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創作將繼續為讀者帶來思考和啟迪,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復雜性。他的文學成就將永遠被銘記在中國文學史冊上,成為一顆璀璨的文學明星。

            【余華作品集】活著 細雨中的呼喊 兄弟 許三觀賣血記 文城 全5冊精選月銷量113¥39.5打開百度APP立即掃碼購買購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