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擴大內需最重要的是轉變發展模式,從過去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消費創新拉動。”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2025年CMF中期論壇上強調。
今年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4%,創下了2024年以來月度最高水平。王一鳴認為,社零回升的背后,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政策邊際效應遞減,耐用消費品較長使用周期等情況,后續消費端還會存在一定壓力。
他進一步分析,長期以來,中國在擴大投資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但在提振消費方面的政策相對有限。所以,下一步更好地提振消費,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工具。
王一鳴認為,短期內要著力提高居民收入,需要提高三個“比重”——提高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根本解決問題。
“今年政策力度很大,現在最重要的是怎么將其落到實處,確保廣義財政支出增速能夠大于名義GDP增速,對總需求形成有效的拉動作用。”王一鳴提到。
除了政策發力,擴大內需還要結合改革加力。
在王一鳴看來,有三項改革可以進一步推進,一是《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這項改革落到實處,就能有效激勵地方政府推動擴大消費的積極性,改變地方政府重投資、輕消費的行為模式。
二是推進價格和工資聯動的改革。部分領域考慮適當放開價格,聯動提高工資,同時補貼低收入者,進一步推動有效需求擴大。
三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激勵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加快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就學、保障性住房等需求,對擴大消費和釋放消費潛力將起到巨大作用。(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