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樂健康|夏天曬背能補陽氣?高溫天氣持續,如何做好防護

            原標題:樂健康|夏天曬背能補陽氣?高溫天氣持續,如何做好防護


            (資料圖片)

            帶著墊子直奔戶外,背部裸露,在太陽下暴曬半小時……近來,夏日曬背成為一些人的養生新方式。隨著氣溫升高,有人熱得不敢出門,有人卻主動跑到太陽下“暴曬”,曬背真的有效嗎?

            中醫專業人士提示,夏天多曬太陽,確實對人體有好處,背部有不少重要經脈和穴位,曬背能起到調理臟腑氣血的作用,因此,可以作為日常保健養生活動之一。

            但是,看似簡單的曬背,其實也有講究,哪些人能曬哪些人不能曬、應該什么時間曬、曬多久合適、曬完后有哪些注意事項等,應該提前了解。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曬背

            曬太陽的常見好處是,促進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促進骨骼形成和保持健康狀態。此外,還有助于促進人體腎上腺素、甲狀腺素以及性腺素分泌,幫助改善情緒低落、精神抑郁等問題。

            在此基礎上,從中醫角度看,曬背還有利于補陽,排寒祛濕。因此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肢體困倦、精神不振,以及經常便溏腹瀉的人群適合嘗試。

            但是也有人不適合曬背,例如,紫外線過敏者、陽盛體質或氣陰兩虛人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群,以及飲酒后人群等。

            老人曬背時應有家屬陪同。孕期身體情況特殊,不能隨意擾動氣血,要聽從專業醫師指導。

            此外,服食或接觸過藜菜(灰菜)或其它有光感性的植物,服用過易發生光毒反應的藥物后,應避免接觸陽光或紫外線,短時間內不建議曬背。

            要循序漸進適量增加時間

            初次曬背不建議太久,可先曬15~20分鐘,了解身體耐受度。如果后期沒有不適癥狀,再循序漸進適量增加時間。一般體質曬30~60分鐘為佳。

            一般情況下,每天曬半小時左右即可。時間上,最好避開紫外線最強烈的中午,可選擇上午10點前和下午3點后進行,這兩個時間段陽光較為柔和,紫外線偏低。

            飯后建議休息半小時后再曬。若不吃飯就曬,身體出汗加上氣溫高,容易低血糖,出現頭暈心慌等癥狀。

            曬后避免直接進入空調房

            曬背時可以讓太陽直射后背,也可以穿著單薄、透氣的淺色衣服。為避免中暑頭暈,建議用帽子遮擋頭部。頸部皮膚脆弱,容易曬傷,也要做好保護。

            曬的過程中會出汗,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喝溫開水,也可以執行配置糖鹽水,維持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同時攜帶溫水及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便應急之用。

            曬到微微出汗即可停止,避免大汗淋漓。曬完后20分鐘內避免風扇直吹和進入空調房,以及喝冷飲。

            夏季護陽應該怎么做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張道培表示,《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陽氣是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動力,如內臟器官缺乏動力,人體就會陽氣不足,出現疲勞乏力、頭疼、頭暈,甚至眩暈等癥狀。因此,夏季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

            除了曬背,夏季護陽還可以怎么做?

            (1)控制空調溫度和時間

            張道培認為,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會使寒氣在體內凝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因此,空調溫度不宜太低,保持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超過7攝氏度,夜間使用定時功能,避免吹一整夜。

            (2)少吃冷飲,多喝水

            冷飲吃太多不僅不能解暑,反而會引發健康問題。夏季人體陽氣呈向外擴散的趨勢,如果攝入生冷食物過多,會嚴重損耗陽氣,還容易出現腸胃問題。

            此外,夏季氣溫高,人體排汗使體內水分大量流失,易使大腦供血不足,產生頭痛、頭暈等癥狀,需充足飲水。

            (3)可適當晚睡早起

            夏季日長夜短,起居調養也需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適當晚睡早起,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條件允許時適當午睡,以養陰護陽。

            夜間應保持充足睡眠,清晨起床鍛煉身體,吸收新鮮空氣。避免在烈日下過度過久活動,以免陽氣過耗而中暑或誘發心血管疾病。

            (4)飲食注重清淡巧搭配

            飲食上注重清淡巧搭配。夏季天熱,食欲下降,可在飲食搭配上下功夫,多選紅、黃、綠、白、黑等顏色的食物,如葡萄、紫薯、南瓜、胡蘿卜、綠葉蔬菜等,每日適量。白色指燕麥粉、脫脂奶粉等,黑色指黑木耳、黑芝麻等。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中央氣象臺6月24日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6月24日白天,華北、黃淮等地持續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中北部、河南北部等地最高氣溫有37~39℃,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可達40℃左右;此外,新疆吐魯番和南疆盆地、內蒙古西部和中部等地也有35~38℃的高溫天氣,局地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中國天氣網提示,科學有效的個體防護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溫熱浪的健康危害。

            1、非必要不外出。盡量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曬措施,不要將自己置于太陽的直曬之下,盡可能選擇在陰涼處活動,外出時宜穿輕便、寬松、淺色的衣服,便于身體及時散熱。

            2、預防職業性中暑。減輕勞動強度,放慢勞動速度。戶外運動以及戶外工作者應盡量避開中午太陽直曬的最熱時段,戶外中等強度的作業活動中,每個人應該每15~20分鐘喝一杯水(約200mL~300mL)。戶外作業人員應在陰涼處或有降溫設備的場所定時休息。

            3、敏感人群多休息。兒童、老人、孕婦以及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應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熱環境中造成身體不適,減少活動,充分休息。

            4、保持聯系,降低風險。與家人和鄰里保持聯系,及時獲取他人的幫助與照顧。獨居老人宜每天探望,并將聯系方式留給鄰居或社區。

            5、開車的司乘人員要注意。高溫天氣下,上車前應打開門通風;不要疲勞駕駛,車內不宜長時間開空調,容易引起缺氧、窒息。車內不宜放置高溫下易燃、易爆的物品,如老花鏡、放大鏡、球形玻璃香水瓶、礦泉水瓶以及液化氣霧劑、打火機、CD光盤、充電寶和有電池的小電器等,以免引發危險。高溫天氣開車時警惕水溫報警燈、機油壓力故障燈、胎壓警示燈,如果這3個指示燈亮起,一定要重視。

            6、隨時補充水分。主動、多次、適量飲用含有鹽和礦物質的飲品,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準備防暑降溫飲品,避免飲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飲品,少食多餐,飲食清淡易消化。不宜過多吃冷飲,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7、關注體溫變化。及時測量體溫,體溫異常時可使用冷水、冰塊、冰袋、冰毛巾等降溫用品,對皮膚、衣服或頸后進行物理降溫,條件允許時沐浴、沖涼。

            8、出現不適癥狀及時就醫。若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癥狀,應及時尋求幫助,盡快轉移到陰涼處并及時補充水分;若出現肌肉痙攣,且不適癥狀持續存在,應及時就醫。

            三伏貼并非“包治百病”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消息,三伏貼是當今最熱門的中醫外治手段,一些人任意夸大其療效和治療范圍,誤導患者。實際,三伏貼并非“包治百病”,有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患者千萬不要盲目跟風貼敷。

            西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李蕾表示,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三伏貼是其中一個。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減輕。

            但并非所有疾病都適合貼三伏貼,李蕾表示,三伏貼只適宜治療肺、脾、腎虛寒證的人。如貼敷處出現微紅、輕度瘙癢,屬于正常,取下即可。如果身體出現紅腫或水皰,需要及時就醫。如果患者自身患有皮炎、濕疹,或者是對于貼敷的藥膏本身過敏,不建議貼三伏貼。

            研究預測2050年13億人患糖尿病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一項研究預測,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與2021年相比將翻一番,達到約13億人,各國患者都會有所增加。

            據路透社22日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開展的這項研究顯示,2021年全球有大約5.29億糖尿病患者,其中約96%患2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與超重和活動量不足有緊密關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綜合自錢江晚報、南方都市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微信公眾號、人民網、生命時報等)

            工人日報客戶端《樂健康》第361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