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文娛 > 正文

            戰國時期“百科全書”清華簡有的“猛料”:蚩尤是黃帝兒子

            《五紀》還將人體與數算結合,進行尺度的建立。簡文敘述了確定尺度的基本方式和原則——武、跬、步都是由足(下肢)所建立的長度單位,拳、扶、咫、尺、尋則是由手(上肢)所建立的長度單位,并稱此方法為“標躬惟度”。

            “在西方,feet既有‘腳’,也有‘英尺’之意。在利用人體構建尺度方面,中西方的思路是類似的。”他解釋說。

            “從《五紀》通篇內容看,其‘底本’或所取材的文獻資料原應配有多幅圖式。人體這部分內容可視作對一幅圖式的描述,并引申出相關法則。”賈連翔曾根據部分內容推擬出了“天紀圖”“人體圖”等,推擬出的“人體圖”神似達·芬奇名作《維特魯威人》。

            在《五紀》中,山川物產也由神祇來執掌。有趣的是,作為地祇的“大川”掌管“水”,簡文記水中的珍寶有“珠、龜、象”。

            “‘象’是指象牙,但認為象牙是水中物產,與我們現在的認識頗為不同,這或許反映了《五紀》作者所處時、地的環境和動物習性與今天大有差別。”賈連翔說。

            除此之外,《五紀》中還出現了驚人之語——“黃帝有子曰蚩尤”,這也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此前關于蚩尤的出身有多種說法,《五紀》說蚩尤是黃帝之子,這是我們前所未見并且始料未及的。

            然而細繹史料,仍可找到這種說法的一些端倪。”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程浩表示,“《史記》中有‘蚩尤畔父,黃帝涉江’的說法,此前大家都不明白其確切含義。

            現在看來,《五紀》中蚩尤為黃帝之子,以及成人后作兵叛父的相關傳說,到了漢代猶有流傳。”

            “《五紀》內容龐博精深,以今天的視角稱其為戰國時期的‘百科全書’,恐不為過。”賈連翔感嘆說。

            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整理古代書簡,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比對研究,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根據上下文邏輯確定書簡上的內容。

            因此,清華簡整理成果一年一輯的速度在學界已非常罕見,但研究團隊仍然希望盡快拿出整理成果,向社會公布分享,因為這些文獻對于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想觀念有著重要意義。

            “包括《五紀》在內的戰國文獻,都特別強調天文歷數、節氣這些觀念,是因為這些對于古代來說都是‘核心科技’,可直接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必須掌握這些知識,才能夠治理國家。”程浩說,“從《五紀》來看,當時人們處在對科學的探索過程中。”

            “除了《算表》可能是一個直接的自然科學工具外,在清華簡其他內容中,科學思想始終與社會治理融匯在一起。《五紀》則更加顯示出中國早期的科技和思想、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交融關系,并沒有一種純粹的科學。我覺得這為中國科技史、思想史研究,包括中國為什么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等問題,都提供了值得探討的東西。”黃德寬說。因此,他認為,清華簡的整理成果應該“出圈”。

            實際上,此前《算表》的發現就“出圈”了?!端惚怼肥乔迦A簡中形制很特殊的21支竹簡,其中20支竹簡上端鑿有圓孔,上有按一定規律書寫的數字;單獨一支簡從上到下有20個圓孔,孔內有殘存的絲帶殘留。

            2010年,清華大學邀請了國內數學史界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鑒定。專家認為,“這21支竹簡不僅具有數字特質,更具有運算功能,是一份實用的運算表”,因此建議將它命名為《算表》?!端惚怼肥俏覈舸孀钤绲臄祵W文獻實物,是研究中國古代數學的珍貴史料。

            在《算表》正式公布之前,楊振寧獲知了相關內容,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還記得,“有一次,楊先生跟我說,你們能不能把《算表》的照片打印一份給我,我要把它貼到我的床前。”

            此后,清華大學專門召開了《算表》學術研討會,邀請各領域學者參與,共同揭開藏在竹簡中的奧秘。

            2017年,《算表》經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它的“出圈”程度連研究人員都直呼“沒想到”。

            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同樣需要科技手段的輔助。美術學專業出身的賈連翔用最新的圖像采集、處理手段,提取竹簡上的文字、拍攝清晰的原始圖像,方便其他學者和社會公眾比對、研究、使用。

            相關技術還獲得了專利。從這個方面來說,清華簡的整理研究也需要交流與合作。

            “我們的想法就是把清華簡文本整理好,盡快將成果出版、向社會公布。清華簡的研究不是一個研究團隊,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們希望能有更多領域的學者,包括科技史方面的學者共同關注、研究清華簡,共同挖掘清華簡中的寶藏。”黃德寬說。(中國科學報記者 張文靜 崔雪芹)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戰國時期 清華簡 蚩尤 黃帝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