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培訓機構已經宣布推出新產品,開拓更多領域。
前不久,網易有道推出6款素質教育產品,包括少兒編程、圍棋、科學、美術、機器人等內容;少年得到的產品“泉靈的語文課”,改名為“泉靈的素養課”;猿輔導宣布做素質教育,上線“南瓜科學”;好未來整合了成人教育等多項業務;因為外教政策受到沖擊的Vipkid,也在醞釀成人教育……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圣足指出,對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強化素質導向,引導轉型發展。在大力推行中小學校內課后托管和服務的同時,綜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房屋租金減免、財政貼息貸款及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轉向素質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同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存量培訓機構剝離學科類培訓業務,探索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乃至學歷性職業教育,并可與公辦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實施委托管理。
但轉型并不容易。
蔣勝坦言,K12(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個賽道,兩種經營模式和人才需求。其實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很早就在做興趣教育,但一直不溫不火。因為“雙減”政策,這些項目被迫走向臺前。“素質類教育,說服家長付費的難度大于學科類培訓,而且學生的黏度也不高。”他表示,現在不少機構都在謀求轉型,也就意味著素質教育的競爭者也一窩蜂出現了,后面是什么情況,還很難講。
“所以現在大多培訓機構還在觀望。”蔣勝表示。
要治“本”還得最大程度滿足教育需求
因為摸不清風向,蔣勝想停課。但家長們主動向他提出,可以私下組班,“靜靜雞娃”。
正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所說,培訓的形態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只要培訓需求沒有減少,校外培訓機構依然可能隱藏蹤跡,繼續存在。
教育焦慮也還是存在。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表示,面對家長的現實需求,如何真正落實好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最大程度滿足教育需求,成為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關鍵。畢竟大機構需要合規,但空出來的市場,可能會讓小機構甚至個體戶乘虛而入。
“減負并非一減了之,要加強公共教育供給,使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顧明遠說,首先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只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要深化教育改革,把課堂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把每一節課上好,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學會。而且學校、家庭、社會都要對學生課余時間負起責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比如現在各地教育部門都已經出臺了托管措施。托管班可以用一部分時間幫助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一部分時間組織各種興趣小組,開展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各種興趣班也可以請校外具備相應資質的專門技術人員、非遺傳承人、志愿者來參加輔導。
規范校外培訓,不是要將校外培訓一棒子打死。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鐘秉林指出,校外培訓機構在興趣愛好類的校外教育供給方面具有優勢,在學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補差,但不能違背規律進行超綱教學、應試教學。他提醒,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務中的責任,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并統籌考慮教師的工作負擔和相應報酬;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包辦的現象。嚴格規范校外教育培訓,也要注意發揮教育培訓市場的有益補充作用。(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