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各地要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
在多年“雙減”呼聲下,此次“雙減”政策既明確又嚴格,引發市場一片連鎖反應:上市K12教育機構股價大縮水,藝術培訓機構對這個機遇抑或挑戰議論紛紛,家長則糾結于要不要補課而左右顧盼。
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未被減掉的體育、文化藝術、科技類培訓,今后的發展計劃如何?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調查。
“雙減”引發市場連鎖反應
受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出臺影響,Wind數據顯示,7月26日,A股、港股教育板塊雙雙跳水。A股豆神教育、勤上股份、學大教育、昂立教育全部跌停;港股思考樂教育跌超45%,新東方跌超47%。
在全國各地,K12培訓機構的線下培訓班招生工作大多已經叫停。記者試圖采訪學而思、新東方等大型K12培訓集團,處在風口浪尖的機構都給予了“暫時不接受采訪”“現在這個形勢不太方便接受采訪”的回復。經記者走訪調查了解,以北京朝陽區為例,有牌照的K12培訓機構有120家,現在還在上課的只有20家,并且只是在“消掉”存量課,不允許新招學員。
記者經走訪后了解到,少數大型K12培訓集團的線上招生仍在低調進行。招生方回復學員家長:“目前還沒有接到秋季變動通知,有變動可以隨時退費。”
對此,一些行業人士分析,一方面可能一些機構的存量學員和課程需要慢慢消化;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線上教育仍然被迫切需要;或者,有些機構招生后不以K12形式上課,也存在“打擦邊球”的可能。
無論如何,政策對市場的震蕩極其巨大。據了解,新東方于兩周前在內部宣布戰略裁員,每個部門都攤到了裁員名額。8月初,字節跳動的教育板塊也全部裁光。作業幫、學而思等公司也處于裁員狀態。
對于“雙減”政策的解讀,以跟柴柯夫斯基音樂學院、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等合作,推行國際教學、國際留學方向的唐韻嘉華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負責人唐文娟的觀點較有代表性。“現在很多K12培訓機構已經失去了資本的支持。資本是以逐利為本質和目的,如果資本介入教育,教育資源將會形成壟斷,制定規則的權利將握在少數人手里,人群的社會分級將更加嚴重,教育的本質和目標也將無法實現。資本進入教育的負面影響是極其重大和深遠的。”唐文娟說,目前社會培訓機構因為沒有統一的方針政策的引領,大多是各自為戰、以盈利為目的,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為學生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如何達到更高的教育目的,也不知道如何把這些內容當成有意義的教育事業去做。
另外,資本支撐下的K12教育機構等用高薪籠絡了優質教學力量,減弱了公立學校的教育職能,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也被業內認為是出臺此次“雙減”政策的重要原因。
K12培訓醞釀轉型
藝術培訓的機遇和挑戰
江蘇揚州市西部少年宮是一家開設了8年的學科類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還專門開辟空間設置了圖書室和游戲區。其負責人葛瑩表示,他們充分理解和贊成“雙減”政策,目前正在向美術、科技等方面轉型,為興趣特長生服務。在今后工作中會嚴格執行相關規定,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如何開發出既符合《意見》新要求又滿足孩子多樣化教育需求的產品,需要積極思考、探索。”江蘇佳一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兵也表示,目前,“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的要求對業務產生了直接影響,公司開始思考未來轉型的方向。
記者也了解到,學而思正在考慮轉型美術,而猿輔導可能要轉型音樂,原因就是體育、文化藝術、科技類培訓未被“減掉”。
那么,藝術培訓業會因此風生水起,或者藉此成為資本的下一個追捧標的嗎?很多藝術培訓機構顯得非常理智。
“每個家庭的環境、家長的意識各不相同,有些希望在學校課程之外得到強化的訓練,有些覺得孩子的壓力已經非常大,但‘雙減’政策無疑會起到教育規范的作用,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政策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國圖藝術中心培訓部負責人芮義蓉說。她明顯感覺到今年暑期到國圖藝術中心咨詢、報名的人數增加了,以往他們有意識銜接學校音樂課、聲樂課等,長年開設音樂基礎課、聲樂課,如今在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契機下,優勢更突出了——因為學校的藝術團達不到訓練量,學生轉而在校外尋找補課機會;另外,因考級學生需求,音樂基礎課的報名人數尤其踴躍。
國圖藝術中心依托1008個座位的音樂廳陣地,多年來普及音樂藝術,每年定期舉辦幾百場公益性講座,逐漸成長為觀眾心中的音樂打卡地。如今雖因疫情暫停培訓,但之后會從以前以社會人士為主的人群轉向以青少年兒童為主,注重考級、比賽、專業曲目啟蒙等,提供適合青少年的豐富藝術課程。
藝術培訓機構QFun兒童實驗劇團負責人王楠說,最近接到的來自教學類機構的電話特別多,有的是想加盟,有的希望能幫助培訓藝術類老師,有的英語機構想嘗試英語戲劇的路子,跨藝術開辟經營門類。
QFun兒童實驗劇團的合伙人原來都是林兆華戲劇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有一套戲劇的體系,其每個戲所涉及的技能不一樣,如高蹺、音樂劇、木偶、戲曲、舞蹈等。學員要考試選拔,需要具備基礎舞蹈等能力。該劇團以項目開展教學,培訓孩子從劇本寫作、排練、多媒體海報制作到演出全過程。“主要是培養孩子敢表達的能力,開啟想象力。也有好多語文培訓機構找我們,用戲劇的方法訓練孩子們寫劇本。”王楠說,兒童劇團是商業化項目,基礎課程跨了文學、舞蹈、美術等領域。他們在全國的學生一共有200多個,但能考上劇團的只有30多人。
“雙減”之后,王楠沒有感覺到學員數量的大幅增長,但家長的持續性越來越高了,她認為,這和機構培訓孩子釋放想象力、團隊合作、表達釋放情緒的心理療愈作用有關系。未來,他們可能考慮跟學科教育結合,在戲劇培養的過程中,強化學科的知識點。“學科教育如果太功利,有些孩子到了初中就會有逆反心理。素質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豐富孩子的人生維度,不是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獲得人生幸福。” 王楠說。
“‘雙減’文件表面看是對非學科類教培機構‘網開一面’,但也不要盲目樂觀。據我所知,許多地區除了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之外,也暫不受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設立申請。”創立河北秦皇島弘毅書院的王紅利說,秦皇島本地有些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覺得機會來了,其實這是對政策的誤讀。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的初衷就是希望給孩子充沛的、可支配的時間,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體育、文化藝術、科技類培訓一樣會占用時間,未來發展也會面臨很多問題。另外,國家不希望培訓行業為資本所裹挾,不希望這個行業從一個良心行業變成逐利產業。所以,如果是單純想賺錢,缺乏對教育事業的敬畏和熱愛的話,趁早退出為妙。
賽道變窄 教育投資退潮
曾經投過福建最大的音樂教育機構埃諾教育,后通過并購退出的珠海梧桐領航投資公司總裁王彥最近對教育行業進行了一番調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