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專家表示,人們很容易把食物過敏同各種類型的食物不良反應混淆,以至于常把進食后的腹脹、腹痛、反酸、心慌、頭痛等各種不適癥狀都一股腦兒算在食物過敏上,可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真正的食物過敏。
專家表示,除了食物過敏以外,醫學上將那些不涉及免疫系統,且通常不是食物蛋白質引起的食物不良反應,稱為“食物不耐受”。
“例如乳糖不耐受人群,是因為機體因各種原因缺乏乳糖酶來消化牛奶中存在的乳糖,而導致的一種代謝紊亂,癥狀主要表現為進食牛奶后的腹脹、腹部不適和腹瀉。” 尹佳介紹。
另外,食物中毒也和食物過敏有著本質區別。王子熹介紹,“食物中毒來自錯誤處理或變質的食物,中毒引起的皮膚或胃腸道癥狀可能類似于過敏反應。然而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產生過敏反應是由于自身的過敏體質造成。”
預防食物過敏,最重要是“躲”
面對食物過敏,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一旦確診對某種食物過敏,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主動避免吃這種食物以及任何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
一旦發現自己出現食物過敏的“苗頭”,一定要及時就診,排查過敏原等,以免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
但專家提醒,對于食物過敏,不能盲目地依賴某一項檢測而輕易下結論,懷疑食物過敏的患者,需要由有經驗的變態(過敏)反應專科醫師進行完整的病史采集,結合檢查結果,細致地鑒別診斷。
尹佳表示,“有的患者甚至需要在變態(過敏)反應專科進行食物激發試驗才能確診,進而予以合理的用藥和防護。”
確診食物過敏的人群,最好隨身攜帶腎上腺素,作為救生藥物,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想要控制住過敏性疾病,除了遵照醫囑規范治療外,還要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入手,特別是要保持好心態,學會和過敏和平共存。(張依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