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吉大化學學院張越濤教授科研團隊在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了解-每日焦點


            (相關資料圖)

            日前,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越濤教授課題組在催化環狀聚合物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

            由于環狀聚合物沒有端基的存在,相對于線性聚合物往往具有特殊的性質,如更低的特性粘度和更高的熱穩定性等,進而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合成環狀聚合物的方法主要包括關環法和擴環法兩種。關環法是將線性聚合物通過末端的官能團進行偶聯,實現環狀聚合物合成,該方法單體適用范圍廣,通常需要在極低的濃度下進行,從而避免分子間副反應,但不利于環狀聚合物的大規模制備和高分子量環狀聚合物的合成。擴環法是通過環狀的催化劑或引發劑模板,來制備環狀聚合物,可以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但是條件苛刻,單體適用性低。綜上所述,兩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于環狀聚合物的研究和應用。

            分子內三官能路易斯酸堿對催化合成可再生可降解環狀聚合物

            張越濤教授團隊設計合成了分子內含有兩個路易斯酸中心和一個路易斯堿中心的三官能路易斯酸堿對催化劑,實現了基于可再生單體的環狀聚合物的合成。結合反應機理的研究,團隊證明了在催化的過程中,兩分子催化劑與單體結合生成了環狀的催化模板,隨后不斷地將單體插入到該環狀模板內,進行“擴環反應”,當聚合結束后,兩條聚合物的鏈端之間相互鏈接,進行“關環反應”,實現環狀聚合物的合成。體系將FLP催化劑的分子內協同與分子間協同相結合,是一個全新的成環機制。此外,該環狀聚合物可以通過熱裂解完全回到單體,實現高效的閉環回收。研究工作也進一步拓展了路易斯酸堿對的應用范疇,為高效催化劑合成和可控催化環狀聚合物合成的新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吉林大學為論文唯一通訊單位,化學學院宋艷嬌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張越濤教授為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本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圖片由吉林大學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吉林大學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