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網絡中國節·春節】95后的春節日記:一盤粿中的潮汕新春年味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綺曼

            從大學算起,這是小林離家在外的第七年。從讀書到求職,每當郁悶困頓之時,她總會去搜尋隱藏在廣州這座大城市里的潮汕味道,想淘出一家味蕾有共鳴的食肆,一撫游子鄉愁。

            想家的時候,小林總是念念不忘一盤韭菜粿,她說,那是她心里“年”的符號。

            在潮汕,許多的中原古典文化遺存被保留了下來,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祭祀文化。除了雞鴨鵝、魚蝦蟹、蔬果等常規祭品以外,各式各樣的“粿”從不會缺席潮汕的每一場盛會。

            “粿”,《康熙字典》釋為:米食也。在潮汕地區,“粿”有著數十種呈現形式,潮民也諺云:“時節做時粿”,即不同的節日要做不同的粿品。

            普通的大米在一雙雙巧手中變幻成數十種粿品,這里面藏著潮汕人民最虔誠的飲食信仰,更書寫著一部可以品嘗的飲食民族志。

            小林都數不出潮汕究竟有多少種粿,但她記得的是,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擺放著一道必吃的傳統粿品——韭菜粿。一到除夕,媽媽就會在老宅里調餡、做粿,家中的小孩在院子里跑鬧,等著粿品出籠。

            小林的媽媽從年輕時做韭菜粿,到如今已有近三十個年頭。從蒸籠中端出的這一屜屜熱氣騰騰的韭菜粿,在小林心中就等同于年味。

            今年,小林想向媽媽學下這門手藝。她說,在大城市拼搏,忙碌難以歸鄉,想家時,起碼可以讓味蕾回家。

            臘月廿九,小林跟隨媽媽早早起床,到菜場里買韭菜和豬油,準備迎接虎年春節的韭菜粿。

            回到家,小林在媽媽的指導下做著準備:韭菜切末,豬油剁碎后攪拌進里,再撒上一點點小蘇打保持韭菜青翠,拌上薄鹽后,這一份餡料便完成了。粿皮這邊則把粘米粉、淀粉和水按比例混合后攪拌均勻,揉搓至粿皮光滑柔軟便可。

            準備完畢后,小林媽媽耐心地教小林。眼看小林媽媽掐出一小團粿皮,搓圓按扁,粿皮以巧力下按的拇指為軸旋轉甩動,在小林媽媽的巧手之下,不出幾秒,一個碗狀的粿皮便誕生了。放上滿滿一大勺餡料,順時針旋轉著收口,在分秒之間便將年的味道和家的記憶全數收納其中。

            小林媽媽約三十秒就可以做好一個韭菜粿,新手小林試了好幾次,還是搓不出一個碗狀的粿皮,照貓畫虎了許久,才做出了幾個歪扭的成品。

            老宅之內,小林和媽媽一起做著粿,一邊聊著家常回憶過往,周圍小孩子一邊嬉笑打鬧,打聽著粿什么時候蒸好上桌。平日冷清的老宅之中,充盈著香噴噴、熱騰騰的年味,隨著蒸粿熱氣騰騰上升的,還有新年團圓的煙火氣。

            關鍵詞: 潮汕 春節 新春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