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地下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調節著生態系統的功能,土壤線蟲由于其多樣的營養類群和生態對策,在土壤食物網中具有關鍵地位,而目前關于馬尾松人工純林近自然改造后土壤線蟲群落對生態系統重建后的響應仍少有關注。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肖玖金團隊在生態學領域國際期刊《生態指標》(Ecological indicators)發表最新成果。該研究在馬尾松人工林林窗改造后并團塊狀補植珍貴鄉土闊葉樹種油樟基于上,研究了土壤線蟲的豐度和多樣性隨油樟斑塊大小的變化而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馬尾松林窗改造后,植食性線蟲和食細菌線蟲的優勢度進一步增加;油樟斑塊中心提高了土壤線蟲的通道比、成熟度指數、富集指數和結構指數,并且普遍優于斑塊邊緣,斑塊邊緣增加了線蟲群落中R對策者的多樣性;對土壤線蟲群落產生主要影響的土壤屬性是有機碳、pH、含水量和土壤團聚度。研究結果顯示鄉土樹種油樟在退化的馬尾松改造中生長良好,改善了土壤養分循環和食物網多樣性。
研究成果為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植被-土壤-土壤食物網的相互作用系統。
該論文以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涂程偉為第一作者,魯琴琴為共同第一作者,副教授肖玖金為通訊作者,四川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作者:張晴丹 韓慶龍 )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