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春節催婚催怕了嗎?日前,2022年春節催婚調研報告發布,該報告顯示,在今年春節期間,超過四成的未婚人士被催婚,此外,除了父母,還有47%的未婚男性與38%的未婚女性,被親朋好友詢問其戀愛情況。
每年春節,便成為了父母、親戚“催婚”的重要節點。日前百合佳緣集團與南方日報、南方+聯合發布的2022年春節催婚調研報告——《你被春節催婚“虎”住了嗎?》顯示,隨著年紀的增大,未婚男女在春節必然遭遇到持續的“催婚”轟炸,除了父母,親戚、朋友都成為關心的人群,在今年春節期間,有超過四成的未婚人士被催婚。
從《報告》中可以了解到,父母是最關心子女的人,92%的未婚男性與81%的未婚女性,在春節期間被父母詢問婚戀情況。
父母對子女的愛意是根植于血脈基因中,所以他們把子女的婚戀看作是自己的責任,目的是希望子女能夠幸福圓滿,“催婚”只是一種愛意的表達方式。正因如此,面對“催婚”,父母是未婚子女最大的壓力來源。
然而,與父母的深沉愛意不同,其他親戚、朋友、祖父母等等雖然也是“催婚”的一員,但更多只是在尋找共同的話題,以及表達下對后輩的關懷,有時候也是出于好奇的心態從而進行詢問。相比于父母,未婚群體對親戚、朋友“催婚”顯得并不在意。
正如《報告》所示,父母的關心,是未婚人士最重要的壓力來源,男性占比達到62%,女性為51%。僅有19%的男性和33%的女性感受到了來自姨媽、姑姑等親戚的壓力。
相比男性,女性對親朋好友的“催婚”更反感
超過四成的未婚女性,對親朋好友的“催婚”感到反感,但同樣感到反感的男性僅為15%。此外還有50%的未婚男性與40%的未婚女性對此表達出沒感覺、無所謂的態度。
人們對婚戀擁有獨立的認知,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婚姻,而不受外界因素所影響。即便面對父母、長輩施加壓力,大多未婚的男女們也不會受到動搖,從而加速步入戀愛或者婚姻,其占比達到了六成。
包辦婚姻已早成過去,在子女的婚戀關系中,父母只是扮演著輔助的角色。一旦子女遲遲無法解決自己的戀愛問題,他們也只能通過言語、行為等方式施加壓力,試圖達到效果。例如,“一旦歲數大了,就不好找了”“現在不結婚,等老了誰來照顧你”“誰誰跟你年齡一樣大,孩子都會打醬油了”等等,都是父母、長輩最常見的催婚話術。
29%的女性只會“口頭上積極”
面對“催婚”,未婚人士已總結出了應對經驗,通過表決心、轉移話題等等方法進行應對。據《報告》顯示,有35%的男性表示不著急,29%的女性在口頭上積極,但不會有實質性改變。此外,“表明決心”,“一定會積極戀愛、征婚”,也是27%的男性與20%的女性,應付父母、長輩“催婚”的重要技巧。
父母的催促,初心都是為了讓子女能夠幸福,未婚男女對父母的愛意行為也表示能夠理解,認為父母、長輩都是為自己著想。也有人認為,“結婚不是兒戲,是逼不出來的”“已經習慣了‘每逢佳節被催婚’”等等。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楊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