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婷婷
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在履職的4年間持續為高等教育更好發展鼓與呼,不斷探索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路徑,從體制機制層面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獻計獻策。
今年全國兩會,李清泉代表繼續關注高等教育發展問題,分別圍繞加快提升我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完善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機制以及進一步完善“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三方面,提交了三份建議案。
今年全國兩會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李清泉認為,我國心理健康專業基礎薄弱、人才嚴重短缺。為了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和供給迫在眉睫。
如何加快提升我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能力?
李清泉建議:
相關機構尤其是高等教育和醫療機構,應加大心理健康問題科學研究力度,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增加心理健康研究的比重或者增設心理健康研究專項,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相關法律與政策等軟科學研究,鼓勵開展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心理健康服務相關設備和產品研發,加強心理健康研究平臺建設,實現全國心理健康平臺共建、數據共享;
建立心理“大健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應用型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完善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完善心理健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借鑒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實習實踐力度并開展規范的專業執業執照考試;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力度;通過與社會行業力量合作等方式,提升專業培養質量。
今年全國兩會恰逢北京冬奧會剛剛閉幕、冬殘奧會正在進行中,體育運動自然成為熱度不減的話題。李清泉的議案建議中將目光聚焦到了高校高水平體育人才的培養。
他提到,從全球趨勢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一直是世界著名高校的重要辦學特色。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我國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在培養高水平體育運動員方面進步很快,但差距依然巨大,例如本次北京冬奧會上,我國參賽運動員中在國內大學就讀的運動員為36人,其中來自綜合性大學的只有5人。
如何利用高校資源源源不斷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參與國際競爭、為國爭光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李清泉看來,運動員培養鏈條沒有完全打通,國家級專業訓練與普通高校體育科研脫節,使得高校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對大學價值的挖掘不夠,大學生聯賽品牌價值較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學期間激勵機制不完善,退役后就業渠道不暢,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普通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深圳大學在國內外賽場屢創佳績,在探索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模式上發揮了先行示范效應。就進一步完善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機制,李清泉建議,建立教育系統內部高水平運動員貫通培養機制,通過共建職業/專業體育俱樂部以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形式,構建“從小學到博士”的全周期培養模式,確保不錯過有天賦的好苗子;
李清泉建議,建立高校科研資源對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支撐機制,充分發揮普通高校綜合學科優勢,整合高校科技資源,成立重點服務于國家隊及青少年后備人才的體育科技實驗室和科學訓練中心;建立聯賽制度對高水平運動員成長的催化牽引機制,組建區域性的大學體育聯盟,創新高校體育聯賽體系,提升大學生聯賽價值;完善高水平運動員成長的長效激勵機制,兼顧思政教育、學業成績與競賽成績要求,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并重原則,建立高水平運動員的校企合作機制,利用社會力量拓寬大學生運動員未來職業渠道。
此外,李清泉還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通過適度增加“雙一流”規模、優化布局、動態調整等,更好地發揮“雙一流”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