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廖慕虹
(資料圖)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
浪漫的七夕節是大眾眼中的“中國情人節”,但是在黃埔,除了情人約會的浪漫唯美,七夕也是一年一度的乞巧文化節!
姐妹聚會,乞巧斗巧,每年的乞巧節,幾乎是黃埔各家祠堂最熱鬧的一天。
01古祠堂與妹仔屋
黃埔飽含厚重的文化底蘊,乞巧傳統文化傳承良好,節日氛圍十分濃厚。
黃埔十類古遺存超700處,其中有不少古祠堂。每年的七夕節,古祠堂總被巧姐們裝扮一新,古樸的祠堂一下子精神煥發。
七夕擺貢臺也被稱為“擺七娘”。根據規模大小,“擺七娘”又分為“擺大七娘”和“擺小七娘”兩種形式。“擺小七娘”又稱為“妹仔屋”,多由單家或聯戶在自家廳堂舉辦;“擺大七娘”則要在大祠堂舉行,隔幾年才舉行一次。
節日到來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巧姐聚集一堂,準備乞巧的貢臺,擺上自己的作品,大家一起準備乞巧素食,擺七娘,拜七娘,唱粵劇,斗巧品,不亦樂乎。
筆者從老巧姐的介紹得知,舊時在“妹仔屋”“擺七娘”的供桌下,一般鋪設有枕席,乞巧活動至深夜,巧姐們便在供桌下休息守夜,其樂融融。
古樸的祠堂,在巧姐們的精心裝扮下,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煥發新活力,展示新魅力!巧姐們還憑著自己的好手藝,把七夕乞巧的習俗場景,做成巧品展示。
△乞巧圖/巧姐羅惠娟的作品
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承載著節日美好的寓意,一年年傳承下去。
02
古建筑里“擺七娘”
黃埔七夕“擺七娘”,最看重的還是一個“巧”字!
除了“七娘盤”“七娘鞋”與“七娘衣”,茶、酒、秧燈、五谷塔還有香案與牌坊等,貢臺其他巧品的擺放也要花費心思。
每家祠堂的供桌各有特點,結合各家祠堂擺設,形成獨一無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看看!(排名不分先后)
秀福莫公祠
秀福莫公祠位于大沙街橫沙社區沙邊街,坐北朝南,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木雕封檐板,青磚石腳,是典型的嶺南建筑。
每年一到七夕,秀福莫公祠變成了花的海洋。秀福莫公祠七夕的貢臺乞巧作品以花為主,或用稻谷米粟,或用珠石布藝,纏繞、粘貼成各種花兒。
遠遠看去層層疊疊,各種花兒交相輝映,真假難辨。快來看看,你認得這些花兒是用什么做的嗎?
仔細看看祠堂的天井,庭中的盆栽上,那些開得正燦爛的花兒,也是從巧姐們的手中綻放出來的。色澤艷麗,美到以假亂真。想要看乞巧花卉大賞,就來秀福莫公祠吧~
廟頭張氏大宗祠
位于黃埔區穗東街廟頭村的張氏大宗祠,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是現今黃埔區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廣州市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的桁角、金鐘、頂柱門、通典木等建筑材料都是從國外運來的,質量上乘,堅固耐用。鋪地采用五板石式樣,與普通祠堂三板式的模式有所不同,盡顯氣派大方。
祠堂的七夕貢臺擺放講究,空間分布恰到好處,確保每幅作品都能找到最佳的展示位。
廟頭張氏大宗祠可以說是七夕貢臺氣氛最佳之一,古樸的宗祠建筑,張燈結彩,一派紅火,節日氛圍拉滿!
廣仁家塾羅公祠
廣仁家塾羅公祠位于橫沙書香街,這條260多米的古街上藏有53家清代私塾祠堂。青磚灰瓦石板路,讓這條充滿書香氣的老街古韻十足。
每年的乞巧擺貢,大多在廣仁家塾羅公祠里舉行,每年廣仁家塾羅公祠的貢臺上,一定要擺上擺一盤金菠蘿,還有分列左右的金籮筐和銀籮筐,代表這是羅氏祠堂的七夕供桌。
廣仁家塾乞巧組的巧姐們十分熱情,把小小的家塾布置的十分精致,每當有人走近觀賞,巧姐們都十分熱情地為大家介紹。
朱氏大宗祠
朱氏大宗祠乃朱氏族人為紀念開村的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玄孫朱澄而建,祠堂始建于宋元之間,歷經700多年風雨,但依舊保存完好。
走進朱氏大宗祠,兩側墻壁上滿是文字和圖片,詳細記載了朱氏先祖、宋代理學家朱熹,橫沙朱氏始祖朱澄以及朱氏大宗祠的相關歷史。
自2000年橫沙珠石大宗祠翻修后,每年朱氏的村民都在這里集中過乞巧節,村里最大的巧姐已有90多歲。
每年乞巧,朱氏大宗祠的走馬燈十分有特色,典雅的花燈與祠堂相襯,讓七夕的浪漫之夜更加熠熠生輝。
每年巧姐們都會拿出自己的得意佳作,送至黃埔區文化館參展,想要近距離看乞巧作品,可以到黃埔區文化館參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