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風窗記者 李波 何國勝
11月11日0時至11月13日24時,海珠區強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疫情一點點變得嚴峻,人們日益感受到形勢的迫切。
10月23日中午,劉偉成和往常一樣出門上班。
他是廣州一汽巴士三分公司93路線的車長,每天的路線是從赤崗總站出發,途經大半個海珠區。
劉偉成注意到,那天路口增設了一排水馬圍欄。等到次日,他就接到了居家的消息。
劉偉成密切關注著海珠疫情的變化。10月23日,海珠區在常態化核酸篩查中發現核酸檢測異常,開始實施防控措施。24日,海珠區在區域核酸篩查、發熱門診就診人員篩查中分別發現2例本土確診病例,江海街道、赤崗街道、鳳陽街道等均新增涉疫場所。
10月25日,專家研判認為,“當前,海珠疫情正處于攻堅階段……疫情發展較快,社區傳播風險較高。”很快,海珠區發布了關于強化社會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鳳陽街道的康樂村、鷺江村被劃定入管理片區之中。
需要人手,需要資源,劉偉成作為海珠區本地人,成為了迎疫而上的一份子。
2022年11月5日,廣州,海珠區疊景路街頭 / 人民視覺
“跟我來,快!”
康鷺片區正是廣州本次疫情較為嚴峻的地區之一,而劉偉成就家住中高風險區附近。
疫情出現后,在鷺江村辦公的親戚就來詢問他是否愿意做志愿者。考慮到工作崗位,劉偉成還有些猶豫,他認為在家待兩三天,就能回去正常上班。
不過伴隨著防控措施的持續強化,劉偉成也改變了想法,他決定到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去。“當時就想著不如出門當志愿者,能幫多少是多少。”劉偉成告訴南風窗。
劉偉成志愿者工作照 / 受訪者供圖
在疫情前期,志愿者們要做大量的統計工作。劉偉成每天都要上門進行登記居民信息,備注家中長者情況,標注是否存在身體欠佳、行動不便等特殊情況。鷺江村有不少工業區,城中村樓房密集,居住著大量外來務工者,人員構成情況復雜,也導致了前期統計工作的難度。
劉偉成每天要花上7個小時在登記入冊上,其余時間還要維持核酸隊伍秩序、幫助搬運防疫物資等。前期細致的工作,為后來更高效地分發物資、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做好了鋪墊。
起初,康鷺片區只對出入口進行管控,片區里,菜市場、超市依然保持著正常秩序,人們依然可以自行采購物資。但伴隨著疫情變得嚴重,防控措施也適時升級,居民遵守足不出戶的居家要求。這時候,就需要志愿者們配送物資,做好生活保障工作。
物資轉運工作人員 / 廣州日報
每一天,劉偉成都要和同伴們一起,將一箱箱的生活物資包送到指定的地點,再由每一棟樓的樓長通知到每一戶的代表下樓領取,實現無接觸式配送。生活物資包里有方便面、餅干、面包等干糧,也會有蔬菜等食材,剛好能保障每戶居民三天的需求。
劉偉成所在的10人小組,負責片區里的16棟樓,約有100多戶。每一天,他們需要運送三車左右的物資。康鷺片區城中村巷子狹窄深長,物資無法用車運到各樓棟,給物資配送造成很大難度。
他們干脆將物資從三輪車上搬到小推車再拉過去,碰到更狹窄的小巷,他們就只能靠人力搬運。
一次物資運輸,志愿者們起碼要往返跑上六七趟。六七個小時下來,防護服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打濕。
雨夜守護者 / 廣州海珠發布
路況復雜的城中村,對志愿者們來說并不輕松。“村里的路不好找,有時候路口遇上封控,就要找其他的路。就算地圖導航準,有時候看地圖找路也能把人看懵了。我們畢竟是在村里從小到大生活了幾十年。”
于是,劉偉成這樣的本地志愿者就成了“活地圖”。“跟我來,快!這些物資由我帶路扛過去!”劉偉成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優勢,果斷走在前頭,帶領志愿的志愿者們在崎嶇昏暗的小巷中來回穿梭,挨家挨戶派送物資。其他志愿者原本需跟著手機導航摸索步行10分鐘路程,竟被劉偉成“硬核”地縮短到4分鐘完成。
劉偉成心里想著,快一點,再快一點,為的就是“以快制快”,與病毒搶時間賽跑,“大家都想疫情快點結束”。
穿梭在巷子里的工作人員 / 廣州海珠發布
“有需要,就要幫忙”
在距離劉偉成所服務的康鷺片區約5公里外的紅衛村,陳斌做了9天的巡防工作,也在為疫情盡早結束做努力。10月31日那天,陳斌接到集團的通知,要派一批人去海珠支援防疫,名單上有他的名字 。來不及多想,陳斌就回家收拾東西。通知上沒說要去幾天,他做好了服務一周的打算,帶了不少換洗的衣物。
但時間超過了他的預期,到今天他已經在海珠支援了12天,換了兩個地方。最初去的地方就是紅衛村,相比康鷺片區,紅衛村的疫情緩和較多,但任務不輕。
紅衛村是城中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面積大,人口多,防控難度不小。疫情發生后,紅衛村分網格管理,整個村被分成了十幾個網格。陳斌和村委會工作人員負責其中幾個網格的巡防工作。為了防止不必要的人員流動,他們30個巡防人員分成4組,每組輪換工作8小時,24小時不間斷。
陳斌他們在紅衛村檢查圍擋 / 受訪者供圖
“我們24小時值班就是為了防止有人破壞圍擋設施,偷偷溜出去”。陳斌告訴南風窗,這樣人的不多,但還是有那種沒有急事只是因為太無聊想溜出去逛逛的人。而這樣的事情,大多發生在凌晨,因而在深夜,他們的巡防往往要更仔細認真。
碰到想偷偷出去的村民,陳斌他們也不會與他們發生沖突,以一種強勢的姿態驅趕,而是進行勸解。因為他們清楚自己沒有執法權,只是一個服務者。而且對于這種想要外出的心情,他們也能理解。
遇到那種實在不聽勸的,陳斌他們就拍照取證,向村委會反映情況。“我勸過兩個都沒問題,都被我勸回去了,因為他們出來也沒有什么必要的理由,只是想出去逛逛。”陳斌說。
在他們這些志愿者擔心隨意出門居民的安全時,志愿者的家人也擔心逆行出門的他們。
劉偉成之前從未做過志愿者。當他打算做一名防疫志愿者時,家里人起初是擔憂的。此次海珠疫情來勢洶洶,家人也害怕病毒被帶回家里的風險。
劉偉成只說:“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人家(志愿者)來幫你。到現在有情況了,如果個個都退縮了,誰也不愿意去干這個活,那不行的對不對?有需要,就要幫忙。”
劉偉成還記得,有一天晚上,一位居民因為發燒急需藥物,居委會讓居民在家先等著,趕忙去溝通協調。劉偉成和同伴也一直等到半夜,等到藥物送到后,趕緊送到居民的家門口。劉偉成這才放下心來。
看著劉偉成連日來辛苦的志愿工作,他的家人也慢慢理解了。而為了讓家人放心,劉偉成在外工作時嚴格做好防護措施,在每次回家前也要進行兩次全身消毒。
“我們做的事很平淡”
康鷺片區在11月7日凌晨的一次轉運任務是劉偉成印象深刻的經歷。凌晨兩點,替小區安保人員值班的劉偉成突然接到片區要轉運的任務,神經一下子緊繃了起來。
當時,大部分居民都已經進入夢鄉,為了及時完成轉運任務,劉偉成拿起大聲公,對著網格內需要轉運的八座樓棟開始呼喊:“我是康鷺片區抗疫志愿者,請你們收拾好必要的行李,準備有序下樓……”
由于戴著防護面罩和KN95口罩,又要把聲音清晰響亮地發出來,劉車長只能拼盡渾身力量大聲喊,哪怕聲音也嘶啞了,也沒有喝一口水。
“有水不敢喝,因為怕上洗手間。”劉偉成表示,那是當志愿者時最辛苦的時候。白色防護服只能一次性使用,往往一穿就是幾個小時。考慮到成本和脫換時的感染風險,志愿者們往往選擇忍耐。“實在渴了,就看一下水瓶‘解渴’。”劉偉成笑道。
當晚,該網格的轉運任務從凌晨1點半一直持續到清晨7點,共轉運400多人,看著居民們分批下樓、有序轉移、安全登上大巴之后,再默默與隊友們一起重新設置好警戒圍欄,劉偉成才放下心來。
那天晚上,海珠時不時地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在防護服的悶熱之外,劉偉成在雨里感受到了絲絲舒爽的涼意。雖然忙碌了一晚上,但他并不覺得疲憊。
“只要有事情做,就不會累。為了所有居民的健康著想,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村里一天不解除管控,我就再干一天。等到疫情穩定了,我再安安心心地回到自己真正的崗位上。”
陳斌不怎么講自己的困難和意外情況,只是說:“我們做的事很平淡”,講不出什么故事來。他想了想,說最累的時候是他那兩次通宵巡防,生物鐘的紊亂讓他身體有點不適。那兩天有臺風,廣州下了雨,天氣變涼。城中村不太透風,雨落在地上形成一灘灘積水,路變得有些泥濘。好在防護服不透氣,反而成了保暖的衣服。
在紅衛村服務了9天后,陳斌又轉到了鳳陽街道。那里的疫情形勢比紅衛村嚴峻,有些小區因為剛被升級為中高風險區,一些陽性人員還來不及轉運,他們就負責給這些還未轉運的人上門做核酸。
星夜入戶采樣的醫護人員 / 廣州海珠發布
但陳斌沒有在最一線,而是為采樣人員保障后勤,準備物資和飯菜。所以他覺得這樣的工作太普通了,一直建議南風窗記者事后去聽聽那些最一線人員的故事,因為他們太辛苦了。
但他應該告訴自己,挺身而出的人,沒有不辛苦的。
每一個在默默辛苦付出的人,都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陳斌為化名)
nfcnewmedia
記得星標!點點在看讓理性的聲音傳得更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