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個人養老金來了!靈活就業人員可考慮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落地,為居民養老提供了多一份保障。(@視覺中國)

            大洋網訊 11月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規定。證監會近日在回應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提出的養老金產品納入范圍、投資對象、投顧服務、估值標準等意見建議時指出,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和銷售機構名錄將于近期發布。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11月10日也表示,個人養老金理財行業平臺已經完成技術上線。如此看來,個人養老金已是“萬事俱備”。

            目前,多家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都表示,已經為個人養老金業務開發及發展做了充足準備。有理財機構表示,盡管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限額1.2萬元,但從對沖通脹的角度來看還是很劃算的;權威社保專家也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意義重大,前景十分光明。


            【資料圖】

            何為個人養老金?適合哪些人?

            本質為強制儲蓄 月均可支配收入達5000元以上可考慮買

            根據《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個人養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制度。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實行完全積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銀行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是個人養老金的受托機構。某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經理郭莉介紹,個人養老金本質上是一種強制儲蓄,避免出現“老年貧困”。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會有投資產品池,與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資金運作類似,產品會采取股票、基金、債券等多種產品組合方式降低風險。

            她舉例說,按照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1.2萬元的限額,如果繳存20年,按照3%的年化收益率,20年后本息可達32.8萬元;繳存30年的話則可以達到58.3萬元,對于理財經驗相對匱乏的群體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郭莉表示,與一般理財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產品具備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等屬性。“單從對沖通脹角度看,購買個人養老保險還是非常劃算的。”

            某保險公司廣東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姚瑞生表示,目前個人養老金的主要吸引力還在于稅收遞延。“現在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萬元,如一個月收入為2萬元的參加人,每年的稅收優惠為1200元,但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可能面臨多繳稅。如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讓他每個月拿1000元出來買個人養老金未必愿意。并且他本來不需要繳稅,買了個人養老金取出時可能還要多繳3%的稅。”

            姚瑞生說,個人養老金不存在直接和理財產品競爭,主要取決于投保人是否愿意犧牲資金流動性,從而在退休后多一份收入。他表示,參與個人養老金繳存不是單看收入,而是看撇除剛性開支外的可支配收入,“每月以可支配收入的5%~20%繳存個人養老金我認為是相對合理的,按現有1000元/月封頂的繳存政策來看,月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的可以考慮買。”

            行業反響如何?

            限額1.2萬元考驗機構理財水平 有利于做長期資金規劃

            有基金公司表示,在基數較低的情況下,目前個人養老金“含金量”仍較低。某基金公司助理研究員陳梅告訴記者,雖然個人養老金概念最近很火,但要把每個人1.2萬元的繳存金額實現最高收益,對理財機構的理財水平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現在對于個人養老金的繳存人數還沒有預估模型,如果沒有人數上的規模優勢,對于基金公司等受托來說,這樣的小額資金吸引力有限。”她表示,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可以把個人養老金作為家庭理財產品的一部分來分散風險,“個人養老金低風險,就相當于為客戶每年買1.2萬元的基金定投。”

            相比之下,銀行方面則要積極得多。廣州某銀行個人理財經理潘清(化名)告訴記者,目前該行已經準備好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開具工作,盡管個人每年限額1.2萬元,銀行還是高度重視這部分業務。“因為每位繳費者只能有唯一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將來個人養老金賬戶有可能和個人儲蓄賬戶打通。從開拓客源的角度考慮,銀行希望能抓住政策機遇。”潘清表示,雖然個人養老金金額小,但其賬戶穩定,有利于銀行做長期資金規劃。

            為何需要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推出恰逢其時 是2億靈活就業人員的新選擇

            個人養老金到底好不好?知名社保制度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出恰逢其時,意義重大。”他說,要提高居民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就需要對個人養老金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深刻認識。

            鄭秉文說,從世界范圍來看,第三支柱在養老體系中必不可少。具體到我國,從必要性看,第一支柱替代率將面臨長期的趨勢性下降壓力。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是38.4歲,低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41歲和歐盟國家的43歲,但由于男女性平均退休年齡低于發達國家10年以上,制度贍養率卻高于發達國家:2018年歐盟國家老年贍養率為30.5%,每3個工作人口對應1個退休人口,到2050年將提高到49.9%,達到每2個工作人口對應1個退休人口;相比之下,2019年中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贍養率已達38.3%,到2050年將高達81.8%。

            而從迫切性看,第二支柱不能覆蓋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我國靈活就業人口目前已達2億多人,約占全國總就業的27%和城鎮就業的43%,這部分人亟待通過第三支柱來覆蓋。

            從可行性看,我國居民儲蓄率位居世界之首,日益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具備參加第三支柱的需求和經濟能力,他們也需要個人養老金改善家庭財富構成。“舉例說,新的社會階層和自由職業者合計約3億人(去重后),是目前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覆蓋人數的數倍,他們觀念新穎,繳費意愿強,足以撐起第三支柱的框架。”

            鄭秉文表示,第三支柱的覆蓋范圍應是“正規就業+靈活就業+退休人員+非就業等特殊群體”,他看好個人養老金的前景。“我國住房公積金目前實繳職工達1.53億人,其中包括各類企業職工近1.1億人。第三支柱的潛在目標群體除這1.1億人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和新的社會階層數量均數倍于1.1億,理論上講,個人養老金在人數方面是不愁的。”

            如何提升覆蓋率?

            打通二、三支柱 讓個人養老金成為“有源之水” 將來繳存人數或突破1億人

            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財稅研究所所長楊森平教授表示,盡管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力度還有提升空間,但個人養老金啟動意義重大,這標志著我國多層次養老體系中的第三支柱建設邁出重要一步。“有了制度設計做支撐,接下來的配套政策會逐步出臺。”

            鄭秉文也認為,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剛啟動,有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但頂層設計出臺意義重大。他表示,國外值得借鑒的一個做法是打通二、三支柱。“二、三支柱養老金賬戶之間無障礙轉接是國際慣例。以美國為例,雇員在變換工作時可將企業年金轉至個人養老金賬戶,保持了養老儲蓄的連續性。我國目前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不算多,員工跳槽時新企業可能沒有企業年金,如果企業年金能自動滾存到個人養老金賬戶并跟隨員工走,這部分錢就可以繼續投資,員工積極性也會提高。如果二、三支柱可以打通,個人養老金可迅速擴大覆蓋面。”

            楊森平也認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打通將是趨勢。他表示,不少發達國家第三支柱的規模主要來源于第二支柱的滾存。“推動企業年金引入自動加入機制,能夠在提高企業年金覆蓋面的同時促進個人養老金的發展。一方面,應允許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在變換工作或者退休時可將第二支柱中的企業或職業年金直接轉移到第三支柱進行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應優化養老金金融產品供給,在機構理財之外,允許參保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自主選擇養老金融產品投資。”

            在楊森平看來,為了提升個人養老金的覆蓋率,除了按照3%的比例實行稅收遞延外,還可以豐富稅收優惠方式,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適時提高個人養老金繳費稅前扣除標準,提高每年的繳費上限,增強稅收優惠政策的吸引力。

            他還表示,除了稅收優惠的激勵外,個人養老金的繳存人數也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直接相關。“我們繳公積金的人數都在1億以上,將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養老金繳存人數在未來增加到1億人也是有可能的。”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基金公司 保險公司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