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縣域振興,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這是廣東省十三屆二次全會報告明確的九項著力點之一。
(資料圖)
“從黨的二十大精神到省委全會精神來看,要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很多微觀基礎平臺和載體。縣域經濟是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板塊,可以說縣域經濟活則國家經濟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劉金山告訴南都記者。
與時下熱門的“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不同,縣域振興在廣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扮演何種角色?又如何為其賦能?南都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逐一解答這些疑問。
縣域經濟存在結構性差異
強縣產業呈集群發展
省十三屆二次全會強調,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能直觀看出城鄉融合發展的層層遞進,縣域乃重要一環。
“縣域振興與鄉村振興是相伴相生的,縣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側在城市,供給側在縣域本身,尤其是鄉鎮。”劉金山表示。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研究員余建斌也持相同觀點稱,“縣域與鄉村的聯系更緊密,鄉村振興只是其中一塊,要跳出鄉村建設鄉村,就要發展整個縣域。”
縱觀廣東的縣域發展,劉金山認為,廣東縣域經濟總體發展向好,既有總量基礎,也有產業基礎,并存在結構性差異。他指出,“全國百強縣(區)”有不少來自廣東,尤其是佛山、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縣域經濟以產業集群發展為主要特點,例如以小家電、家具、燈飾等撐起地方產業,“廣東的不少縣域有著很好的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現實基礎。”
近日發布的《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十四五”期間,廣東擬認定100個左右集群,引導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市級集群,并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列為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作目標之一,將集群定位設置在縣級區劃范圍內。這恰好與劉金山的觀點相符。
而“結構性差異”即為長期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困擾,“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的部分縣域經濟還處于發展中或欠發達水平,或者說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與處于后工業化階段的珠三角地區相比,需要進一步發展縣域經濟。”劉金山說。
發展是第一要務。“核心還是要促進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來帶動就業,促進收入增長”,余建斌指出,除了推動產業發展,也可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或增加固定資產投入,帶動縣域經濟增長,“部分縣域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投資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做好新型工業化產業發展
建立主導或支柱產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
“廣東的縣域經濟需要通過產業聯動,來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尤其不同縣域之間存在差異,這意味著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劉金山指出,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的縣域,要持續走工業化產業發展之路,這是廣東未來如何實現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重要區域載體。他強調,此時的工業化并非傳統工業化,而是新型、高質量的工業化,“不是將發展地區的落后產能轉移到欠發達地區,這些縣域在發展工業時,一定是起點較高的,是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
劉金山認為,縣域發展一定要有一個主導產業或若干個支柱產業比較好,而且這些支柱產業的市場是瞄準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地方經濟,肯定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來看,特別是一些有特色的產業,就要支持它進一步做大做強。”余建斌提到,例如以紡織業出名的廣東普寧縣,以荔枝、龍眼出名的廣東高州市,“如果是農業比較發達,就可以通過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包括農產品加工能力,來提高產業發展的綜合成效。”
合理賦權盤活縣域經濟
可設立“負面清單”
“有了頂層設計和愿景目標,需要自下而上去踐行。不同的縣域,自然稟賦和生產要素等不一樣,一定有它的特色。要盤活縣域經濟,它就需要一定的發展權利,這是最重要的。”劉金山指出。
為大力推動縣域振興,省十三屆二次全會除了強調要強化政策保障,完善產業、商貿、土地、財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還強調要強化支撐保障,研究賦予縣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傾斜支持縣域更大項目用地用海,推動人才、工商資本下鄉,引導更多資本注入縣域發展和強鎮興村。
對此,劉金山解釋稱,縣域有了更多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就能夠因地制宜選擇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并通過深化招商引資來匹配發展條件及需求。
如何處理好縣域賦權與用權的關系?余建斌提到,這需要省市有關部門對職能范圍內的管理權限進行系統性梳理,按照能放則放的原則,將相關管理權限下放到位。“例如土地使用權、項目審批權,土地往往傾向于大城市的大項目,縣域層面的發展機遇實際上被大大壓縮了,這一塊或許可做更多工作。”
劉金山認為,這方面依舊可設立“負面清單”,即明確規定哪些不能做,其余領域便可由縣域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自主發展。“縣域有了用權的靈活性之后,才能夠更好地招商引資,基層的發展積極性與能動性就可以調動起來。”
引導更多資本注入縣域發展和強鎮興村后,如何從“輸血”向“造血”過渡?余建斌提出,基于地方資源與要素優勢科學引進社會資本后,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相關主體實現利益共享與分配,并做好總體規劃。他提到,可設立縣域振興基金來進一步支持發展優勢相對較弱的縣域。劉金山認為關鍵在于企業家。“這相當于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家下縣下鄉。企業家在當地將產業發展起來后,才能夠聚人,從而增加就業、輸出產品、獲得收入。”
建立新型幫扶協作機制
措施可更精準有效
省十三屆二次全會報告還提出,要強化協作機制,在“灣+帶”“雙核+雙副中心”等協作基礎上,研究建立新型幫扶協作機制,實現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45個縣(市)幫扶協作全覆蓋。
余建斌對此認為,“灣+帶”“雙核+雙副中心”等協作機制,更傾向于與從大范圍、大格局、大戰略上開展幫扶,例如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市與市之間。“這或許是更加具體的幫扶協作機制,幫扶對象更精準,措施更有效。”
他解釋稱,這樣的幫扶機制可更加切合被幫扶縣域的實際發展情況。例如,某些縣存在產業發展短板,或基礎教育短板,“到時會考慮由哪幾個部門或哪個部門去重點幫扶,會更合理一些,這都是有可能的。”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