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征程上堅持制造業當家②
文 | 南方日報評論員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資料圖片)
打造高水平平臺,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堅持制造業當家要抓大平臺,把高新高端高效、集聚集群集約的導向樹立起來,讓高水平平臺成為“金名片”“金梧桐”。
1
抓大平臺,要拓平臺。
工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目前廣東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共161個,實現規上工業產值超6萬億元,約占全省的四成。
近年來,廣東持續優化工業園區布局,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助力制造業產業集聚、邁向高質量發展。
2021年印發的《關于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形成若干大型產業集聚區的意見》,推動形成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江門、湛江、肇慶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打造廣東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的示范高地、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產業平臺,不斷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發展能級。
佛山、肇慶、汕尾等市聚力打造“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具有萬畝空間左右、千億產出以上的產業平臺,成為制造業重要基地。
拓平臺,需要在已有平臺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引領型產業集聚區、支撐型產業園區和萬畝千億大平臺,逐步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主平臺。
2
抓大平臺,要促升級。
1979年,我國第一家產業園區——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建立,拉開了我國產業園區建設的序幕。
產業園區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誕生并成長與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肩負起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
改革開放至今,產業園區歷經40多年的發展,持續更新迭代,已經由最初的“要素群集階段”的園區1.0時代,發展到聚焦產業鏈的2.0版,以及打造產業生態、產業社區的3.0版。
促升級,需要對全省高新區、經開區、產業轉移園等平臺進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打造符合產業生態要求的2.0、3.0升級版園區。
3
抓大平臺,要強特色。
2021年12月,廣東開展首批特色產業園申報評審工作,共評出19個特色產業園區,綜合覆蓋了汽車、數字創意、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智能家電、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各行各業。其中,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深圳灣科技園、佛山三水區國際水都飲料食品基地等園區相關產業集群規模占全省的比重均超過30%。
在特色產業園區的帶動下,今年1—9月省產業園累計新開工項目692個,新投產項目583個,產業發展新增量進一步集聚。
事實證明,明確園區主導產業,可以讓園區特色更特、優勢更優。
強特色,需要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強化政策引導、整合優勢資源,培育壯大園區特色產業,擦亮特色產業“金字招牌”。
4
抓大平臺,要重效益。
“畝產”本是農業術語,在土地資源稀缺、勞動力成本上升、“雙碳”發展目標明確的當下,“畝均論英雄”應用到制造業,可以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使單位土地內的產出、稅收、單位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全會報告提出堅持“以畝均論英雄”,正是為了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讓最好的項目獲得最優的資源要素。
近年來,廣東多地已進行探索,如佛山實施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總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按照畝產效益評價標準,打造出一批千畝、萬畝現代主題產業園區,提升先進制造業集群競爭力;梅州高新區設立“畝均論英雄”改革成效明顯企業專項財政資金激勵,設置產業人才獎、菁英人才獎、產業發展先鋒獎,不斷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產業政策……
從中,啟示我們要摒棄“撿到籃里都是菜”的觀念,深挖單位土地增長潛力、提高單位土地投入產出,對畝均增加值、畝均稅收、畝均投資等指標逐項細化研究,形成差異化、倒逼式政策體系,促進制造業發展效益不斷提升。
5
產業賦能,平臺先行。
立足廣東制造業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趨勢,找準切入點、著力點,堅持在拓平臺、促升級、強特色、重效益等方面綜合發力,打造更多高水平平臺,引進、培育更多大企業,才能讓制造業當家當得更穩、家大業大。
【海報】劉玉潔 鄭煒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