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程行歡 王丹陽 杭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受訪者提供
日前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強調,要突出制造業當家,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在廣東制造業這份家當里,重點建設項目不僅是撐起門戶的橫梁,也是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更是中國標準走向世界標準的重要通道。
前10月完成投資進度98.4%
3月21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下達廣東省2022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2022年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570個,總投資7.6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000億元,比去年計劃增長12.5%。1月至10月,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857.4億元,完成進度98.4%。
臨近年底,廣東不少重大項目都進入了建設投產高峰期。經過10個月的汗水與風雨,新開工建設了廣東陸豐核電5、6號機組,珠三角城際廣佛環線佛山西站至廣州北站段,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等200個項目。廣州至湛江鐵路、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黃茅海跨海通道等在建項目推進順利。
9月19日,“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抽水蓄能電站——南方電網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開工,目前工程正分地下廠房開挖、機電設備安裝、尾水系統等施工線路穩步推進。這一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安裝4臺30萬千瓦機組,總投資約47億元,計劃2025年年底前全面投產發電,將直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首個千萬千瓦抽蓄灣區。
作為廣東省重大項目工程,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將助力廣東“十四五”新增的2000萬千瓦風電、2000萬千瓦光伏穩定接入南方電網,進一步鞏固粵港澳大灣區電網抽水蓄能裝機容量最大、電網調節能力最強、清潔能源消納比重最高的世界級灣區電網領先地位。
創新“智造”為交通基建提速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重大項目的集中所在。12月14日,廣東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全長約146公里的深汕西改擴建項目施工現場,各式自動化生產線、智能架橋機、智能機器人等機械設備正在加緊施工作業,工作人員正忙碌施工。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將為粵東經濟騰飛提供一條更為強勁的交通“大動脈”。
在大灣區的另一片施工熱土上,一臺臺大型吊機伸展機械手臂,一輛輛旋鉆機開足馬力。在全力打造廣東首個“雙碳+改擴建”樣板工程的長深高速河惠段改擴建項目東江特大橋施工現場,該橋已完成8根水下樁基施工,建設正穩步向前推進。
在略有涼意的南粵冬天里,這些項目凝聚著無數建設者的心血與智慧,帶來了技術的大踏步創新。在廣東省重點項目、定位為“全國城市高架路典范”的中山西環高速公路聯石灣鋼橋面施工現場,總量2.5萬多立方米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鋪裝,運用了全新材料,通過“3D打印”一體機和物聯網智控設備來鋪裝鋼橋面。這一創新為國內首創,不僅綠色環保,還極大節省了人員和機械成本,提升工效,并解決鋼橋面鋪裝易破損難題。
來自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的數據顯示,近期,隨著廣湛高鐵珠三角樞紐機場段、云浮港南江口港區鴻業碼頭工程相繼開工,廣東34個簽約公路、港航以及18個省管鐵路基金項目全部開工,總投資達9014億元,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先行示范省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今年前11個月,廣東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882.1億元,同比增長9.6%,9月就已提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
中國標準逐步走向世界
技術創新帶來了標準提升,中國標準逐步形成,重大工程中凝結的“中國智慧”也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今年9月,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2號機組順利完成穹頂吊裝,標志著該項目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這一項目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幾乎同一時間,中廣核的陸豐核電5號機組工程也開工建設,隨后將上馬6號機組工程,這兩個項目擬建設兩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在和平利用核能上,隨著重大項目的不斷推進,中國標準呼之欲出,中廣核大亞灣核電基地上線的中系技術規格書就是其中之一。
這項在11月底上線的“中國標準”,標志著我國核電二代運行技術規范先行先試走出自主發展新路。長期以來,我國乃至全球核電站的運行管理使用的是美國或者法國標準的技術規格書,其中,大亞灣核電基地一直使用法國標準的運行技術規范。中系技術規格書是集“法系”與“美系”的優點,再充分結合中國核電的實踐經驗,形成的一套更加科學、完善的核安全管理方案,推動著中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出堅實一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