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丹陽
不過,要打造“全球頂級科創灣區”,當前大灣區“共享創新”的政策鏈協同堵點、產業鏈協同斷點和創新鏈協同難點仍亟待破解。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就坦言,與舊金山灣區等海外領先區域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驗室還不夠多,龍頭企業還不夠多、不夠強。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50強中,舊金山和紐約灣區分別有16家和9家企業,而粵港澳大灣區僅2家上榜。
對于未來大灣區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灣區的科創中心應當是重點面向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和北京、上海應該有所差別?!标惡蜕J為,灣區的優勢是產業發展,信息產業特別發達,企業升級的需求很強。但是薄弱的地方,與其他三個綜合型國家科學中心長期積累相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要有相應積累過程。
從未來發展看,同步輻射光源和散裂中子源是最佳互補,大灣區如果建成同步輻射光源,其大科學裝置建設就前進了一大步。
陳和生也坦言,目前大灣區部分城市對大科學裝置引進“過熱”,出現了低水平重復建設、互相“挖角”的狀況。
“約20年前,散裂中子源是找不到地方愿意接收我們。而現在國家大力推動科創發展,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低水平重復建設突出。”陳和生說,為此更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一盤棋”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統一規劃和協調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真正做到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很重要的?!彼馕渡铋L地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