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宋王群 通訊員 顧瑾
12月28日上午10時58分,深圳地鐵16號線開通運營。至此,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模達到17條(含有軌電車),運營總里程559公里。該地鐵線開通后,將進一步滿足深圳市民從坪山、龍崗來往羅湖、福田和南山的出行需求,讓深圳東部地區交通更加暢通。
東部片區市民通勤更便利
作為東部地區骨干線路,深圳地鐵16號線由既有3號線大運站引出,全長約29.2公里,設站24座,途經龍崗老中心城區、坪山中心區后終至田心站。其中,換乘站10座(含遠期規劃7座),分別在大運站、雙龍站與既有3號線換乘,在大運站、坪山圍站與既有14號線換乘。
深圳地鐵16號線設計時速為80公里,開通后采用單一交路的運行模式,工作日早晚高峰最小行車間隔為5分32秒,平峰期行車間隔為6分32秒,周末高峰行車間隔為5分50秒。
近年來,深圳軌道交通發展不斷刷新紀錄。2022年,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共開通5條(段)地鐵新線,為歷年最多。其中,東部地區新增的14號線、16號線兩條骨干路線,使3號線龍崗區段早晚高峰擁擠狀況得到明顯緩解,龍崗、坪山區居民通勤更為便捷,同時還將促進坪山、龍崗兩區人流、物流暢通,實現東部中心內聚外聯,為深圳市民帶來市區“東游”出行新體驗。
軌道空間承載客家文化
深圳地鐵16號線沿途經坪山大萬世居、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大田匠作文化村等客家文化地標,在站點設計上融入了大量客家文化元素。據介紹,深圳地鐵16號線全線站點以“陽光+”為設計主題,18座標準站分為“世居、客居、新居”三種文化特征,通過色彩變化體現不同文化屬性,體現“共住、共生、共榮”的美好愿景。如雙龍站以“游龍棲榕、歲月畫屏”為主題,采用龍圖騰的抽象圖案讓站廳的公共中庭空間更具層次感;大運中心站與技術大學站站廳、站臺均采用無柱拱頂設計。相較傳統站點,無柱拱頂車站設計可以使內部空間更加寬敞通透;坪山圍站則提取了“客家圍龍屋半月池+荷花”的元素,結合圓柱造型及頂部的特色造型進行整體設計,突顯客家文化特征。
不僅如此,設計師還將“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古語版“年深客地成吾地,日久他鄉變故鄉”的深圳精神融入了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深圳特色的“濱海客家”人文精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