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視頻·大美嶺南 | 梅州大埔百侯鎮:含英咀華 驚艷時光-環球觀天下

            欄目統籌/魏琴

            文/賴嘉華


            (資料圖)

            視頻/百侯名鎮旅游區提供

            海報/李煥菲

            【編者按】一剪閑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華。新春佳節,羊城晚報《大美嶺南》第35站走進梅州大埔百侯鎮,潤碧流翠的梅潭河自東向西貫穿百侯,把古鎮劃分為南北兩片;穿越時光的古老建筑鱗次櫛比,保留完整。文脈積淀深厚的百侯,如一本攤開的古書,散發出的縷縷書香,浸染著每一位親近她的人。(魏琴)

            在梅州大埔,有一座青山環抱、碧水圍繞的客家古鎮——百侯。這里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宋代稱之為“白侯”,明至清初又有“白堠”之稱,傳說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邑進士楊之徐以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倡改為“百侯”,先傳于民間,至民國轄置以“百侯”入縣志,沿用至今。

            這座文化寶地,曾獲國家授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作為廣東的一座歷史古鎮,是當地對外旅游的一張重要名片。新春佳節,記者走進百侯鎮,感受古鎮的獨特魅力。從大埔縣城出發,大約20分鐘車程,這座古韻四溢的小鎮便慢慢出現在眼前,站在高處看去,潤碧流翠的梅潭河自東向西貫穿百侯,把古鎮劃分為南北兩片;穿越時光的古老建筑鱗次櫛比,保留完整。

            行走古街,巷子里人來人往,充滿了市井煙火的氣息,一條條被歲月沖刷的古巷,也許藏著許多故事。據了解,百侯有“三十六條巷,巷巷都一樣”的之說,36條鵝卵石鋪就的古老街巷,串連起120多座明清古建筑,規格統一,風格相近,往往使得游人在不經意間“迷了路”,但或許,每位游人也都樂意沉醉在這詩情畫意的小鎮之中。

            一千年來,一代代百侯人辛苦勞作,一磚一瓦構建起客家民居的大觀園,綠水青山、田園池塘、樹木花草、古建民居構成了一幅幅精妙絕倫的多彩畫面。


            這里的客家民居以規模宏大為特點,絕大部分都是由“堂”“橫”組合而成的圍屋,具有代表性的有“肇慶堂”和“通議大夫第”堪稱典型深宅大院,驚艷路人。在這座小鎮,你還可欣賞到精彩的鯉魚燈舞、漢樂、竹板歌、武術等民俗風俗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民風淳樸、古色古香。田園生活和耕讀傳統,賦予了百侯人清雅淡泊、崇文尚學的品性。自明代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明清時期曾出5位翰林、24位進士、134位舉人,并有“一腹生下三翰林”“兄弟七進士”“詩書世家”等典故流傳。文脈積淀深厚的百侯,如一本攤開的古書,散發出的縷縷書香,浸染著每一位古鎮人,也時刻提醒他們堅守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榮的“傳家秘訣”。

            如今,百侯名鎮成為4A級旅游風景區,集古鎮觀光、文化休閑、民俗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古老的百侯正為你展示,客家小鎮生生不息的畫卷,如果你向往到一個美麗悠閑的小鎮走走,百侯名鎮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來肇慶堂、百忍樓……感悟這醇厚綿長的客家人文,到古巷子、古街中……領略這濃縮千年的鄉土僑情。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穿越時光 含英咀華 鱗次櫛比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