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汕頭海上風電可成為碳中和范例-當前速讀

            在南澳科學會議上,院士專家熱議交叉性、前瞻性科學問題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鍇躍 張曉宜 實習生 蔡旭英


            (資料圖片)

            2月8日-9日,南澳科學會議在汕頭南澳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兩院院士以及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和領導等共60余人參加會議,交流探討交叉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科學問題。記者在現場采訪多位參會院士和專家,解碼最新科技前沿熱點,探索汕頭高質量發展廣闊前景。

            “源頭創新就靠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陳廣浩表示,現在國家重視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的重心之一是珠三角,如今讓科學家們在南澳發揮自身源頭上的創新,從基礎研究延伸到應用研究,對汕頭產業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則指出了人才建設的重要性。他表示,汕頭要建設創新型城市,一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環境,“人才和科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也是打造南澳科學會議的初衷之一。”除此之外,還要有穩定的心態,科技創新是無法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精力的積淀。

            近日,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正式開工,拉開了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新篇章。對此,陳廣浩表示,作為清潔能源,風電將是今后國家的一個發展方向,煤炭發電將會逐步被淘汰,未來更多強調太陽能和風能,“陸上風電的一個難題是影響候鳥遷徙;如今考慮海上風電的影響,汕頭的海上風電產業將大有可為。”

            香港中文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謝作偉表示,汕頭在海上風電的建設與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是一致的,未來引進新技術,完善環境和風能行業管理,將對國家碳中和作出重大的貢獻,也可以成為一個范例。

            在為期兩天的南澳科學會議上,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針對產業布局、人才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共同解鎖汕頭城市高質量發展密碼。

            據了解,南澳科學會議一般每年舉辦4-6次,根據需要增減會議頻次,由聯席會議商議確定。

            現場花絮

            院士專家怎么看ChatGPT——

            研發者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決定ChatGPT未來走向何方

            近期,關于ChatGPT的話題火爆全網。在南澳科學會議舉辦期間,記者發現,不少與會專家都曾試用過ChatGPT。人工智能將何去何從?ChatGPT能夠代替人類從事哪些工作?針對人工智能熱點問題,記者現場請教了與會專家。

            華南理工大學、鵬城實驗室教授劉發貴解釋了ChatGPT的強大之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是將眾多答案呈現供人們判斷、選擇,ChatGPT是給出類似最優解的選擇,節省了人們的瀏覽對比時間,這需要依靠強大的訓練。”

            劉發貴進一步表示,ChatGPT目前主要就是聊天和解決較普遍性的工作,如果代替人做科學實驗,還是要靠“教”,就是要在某個專業領域對它進行訓練,“就像教小孩一樣,往哪方面訓練,考驗著研發團隊對人類社會的理解,所以關于它的未來也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則指出,ChatGPT確實比較智能,能夠做很多事情,包括寫文章、材料等;但現階段仍是自然人在打造機器、雇傭機器人,讓它們為自然人服務。代替自然人從事重復性工作當然是好的,但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智能機器人和自然人以怎樣的關系相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海上風電 基礎研究 人工智能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