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汪張躍
圖/通訊員提供
【資料圖】
云山生態美如畫,鳥類“精靈”愿安家。3月20日至26日是廣東省第四十二屆“鳥節”“愛鳥周”,廣州白云山公布了一組通過紅外相機鏡頭拍攝的鳥類“小精靈”照片,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廣東“省鳥”白鷴。
白鷴,別名“林中仙子”,雉科鷴屬大型雞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廣東省的省鳥。因為白鷴的啼聲喑啞,所以又稱為“啞瑞”。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白鷴自古是名貴的觀賞鳥。雄雌白鷴有明顯的特征差異,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發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
據白云山相關負責人透露,白鷴多數在白云山的山林下層活動,主要以昆蟲、漿果、種子、嫩葉、苔蘚等為食,4月開始繁殖,以一雄多雌為主。
在白云山內,較為常見的黑領噪鹛為中型鳥類,體長28至30厘米,上體棕褐色,后頸栗棕色,形成半領環狀。它們喜集群,常成群活動。黑喉噪鹛也是中型鳥類,其額基、眼先、眼周以及頦和喉為黑色,額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頭頂至后頸為灰藍色,其余上下體羽毛多為橄欖灰沾綠至棕褐色。
黑領噪鹛和黑喉噪鹛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相對機警。它們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據觀察,秋冬季節,黑領噪鹛和黑喉噪鹛經常在白云山林間地表翻樹葉覓食。
在白云山灌木叢中,紫嘯鶇經常互相追逐。紫嘯鶇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藍紫色,各羽先端具有亮紫色的滴狀斑,嘴、腳為黑色。紫嘯鶇遠觀呈黑色,近看為紫色,棲息于山間溪流的巖石上,往往成對活動,它們邊飛邊鳴,聲音洪亮短促猶如鋼琴聲。
紫嘯鶇常在地面上或淺水間覓食,以昆蟲和小蟹為食,兼吃漿果及其他植物。繁殖于4月-6月,巢筑在水邊巖隙間、樹杈或山上廟宇的橫梁上。
白云山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22年下半年, 白云山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匠造生態景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成的科研團隊開展白云山動植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項目。2022年11月,科研團隊通過布置紅外相機對白云山野生動物進行監測,獲取了一批寶貴的野外動物資料。
本次監測在30個捕獲日中,共拍攝到150多張有效的照片及視頻。經專業人士鑒定,共涉及6目7科10種鳥獸,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國家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黑領噪鹛、黑喉噪鹛等,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紫嘯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