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周科
(資料圖)
3月17日至19日,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內,舞劇《詠春》的主演簽售會隊伍從劇場一樓排到了二樓,乍暖還寒的氣溫下,觀眾的熱情絲毫不減。這是《詠春》繼深圳首演之后走向全國的第一站。
深圳出品的舞劇《詠春》劇照。
今年3月開啟全國巡演的《詠春》,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出品,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舞劇。它以上世紀90年代一個深圳劇組拍攝的電影《詠春》為引,將“戲外”的《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拼的葉師傅兩條線索在劇中并行展現、無縫切換,兩個故事承載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時空中同頻共振、溫暖人心。
英雄,如戲里的“葉師傅”,從“詠春堂”的掛牌到親手摘牌,打破門戶之見、將畢生武學毫無保留地傳揚四海,播下了詠春的種子,枝繁葉茂成一棵參天大樹;平凡,如戲外的“電影人”,至今時今日每一個懷抱著理想奮斗的普通人,皆是這棵大樹的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盡全力輸送養分,每一片綠葉都在用生命歌詠春天。
3月開始,《詠春》這部舞劇將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長沙、杭州、昆明、蘇州、南京等30多座城市演出80余場,時間跨度達6個月。
總編導韓真介紹,《詠春》創作前期,團隊曾在深圳以及周邊有過很長時間的采風,一次次的考察孕育了《詠春》“雙非遺”的獨特題材。“我們發現,廣東地區對武術喜聞樂見。詠春人物(葉問)生于佛山,后來去了香港,這是在灣區文化背景里成長起來的人物。”除了“詠春拳”,離鄉赴港時貼身穿著的一襲“香云紗”也象征著葉問對家鄉佛山的眷念。
編劇馮雙白說,葉師傅到香港后,“香云紗”代表了他對故鄉的思念,也代表了母親的呼喚、妻子的溫柔,是葉問與故土之間永遠不可隔斷的精神紐帶。主創團隊在創作題材中融匯國家級非遺項目與嶺南民俗文化,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香云紗”為題材與展現形式,將滿滿的深圳元素賦予新創舞臺劇中,推動這兩個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聯結傳統與現代,為《詠春》的故事底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馮雙白說。
雖然運用了“葉問”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文藝創作,《詠春》不是一部“單純講述一代宗師英雄故事的舞劇”。“我們套用了拍攝《詠春》電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這樣一個小人物的拼搏與劇中葉師傅在香港的成長經歷,在戲里戲外建立了情感的勾連和共鳴。”總編導周莉亞介紹,劇中人物大春的原型,來源于深圳電影制片廠的一位老圖書管理員,“他把制片廠的資料安排得妥妥帖帖,曾經上映過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一個大的資料包。資料包里有當時的宣傳文案,也有很多劇照,這些東西深深打動了我。”
韓真表示,關注“葉問”的同時,《詠春》也將平凡人物的奮斗故事融于國運當中,以“雙線敘事”展現了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
將傳統武術融于舞蹈之中,是《詠春》的另一亮點。“中國武術能夠展現勤奮、刻苦、技不離身等特點,同時還可以展現中國人溫良恭謙的態度。”韓真說,以舞釋武、剛柔并濟,通過古典舞與現代舞藝術承載厚重的傳統文化,“我非常有信心觀眾會喜歡這種表達方式”。
“舞中帶武,武中有舞,贊!”這樣的創新形式果然贏得了“滿堂彩”。《詠春》“出圈”之前,韓真、周莉亞這一對“舞劇雙子星”共同執導了《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花木蘭》等許多膾炙人口的舞劇,強大的“破圈力”背后是對傳統文化的精心詮釋,更是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把握。
“站在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新起點上,要把準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韓真說。
在傳統與現代的聯結中,《詠春》照見時代的倒影。有專家稱,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一次新嘗試。文化學者胡野秋表示,《詠春》將非遺文化與嶺南民俗風情無縫對接,融合多種武術和舞蹈語匯,這樣突破性的表現方式“將為大灣區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玲表示,《詠春》以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為立意,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同時,植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歷程及人文風貌,緊扣時代脈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參與采寫:黃雨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